熱情的服務、筆挺的身姿,大學生志愿者們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保障論壇有條不紊地召開。在國家會議中心,5月14日共有1300名大學生志愿者服務“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黑色立領西裝,白襯衫,第一顆紐扣是醒目而精致的紅色。在國家會議中心,每隔十多米都能看到同樣裝束的年輕人,他們就是來自北京的大學生志愿者,總共有1300名。會議引導、語言翻譯、嘉賓接待,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少不了他們的身影。
上午10時,在新聞中心的茶歇區(qū),安韻伊、朱海文已經(jīng)服務了整整3個小時,但兩個姑娘仍然神采奕奕、腳步輕快。“在茶歇區(qū)服務,腿、眼都要勤,哪個盤子里的餅干快見底了,就得趕緊聯(lián)系后廚。”安韻伊說,能成為志愿者,她高興得一晚上沒睡著。
這兩位志愿者都來自清華大學。早在12日,也就是新聞中心正式開放的首日,她們就已經(jīng)駐扎國家會議中心開始工作。經(jīng)過短短3天的鍛煉,現(xiàn)在,她們只需快速掃一眼,就能準確看出哪位記者有困難,立即上前詢問是否需要幫忙。
一樓大廳的志愿者服務站里,負責會場指引、嘉賓接待的志愿者更為忙碌。記者看到,一個服務站在5分鐘內(nèi),就為8位來賓解決了難題。忘記帶車證、網(wǎng)絡連不上、廁所在哪兒……不論問題大小,志愿者們都會讓問詢者滿意而歸。
別看都是20歲出頭的大學生,但這些年輕人各有絕招。就拿擔任小語種志愿者的劉晨來說,她是北京大學俄語系的研究生,但除了俄語,她還掌握著英語、韓語和立陶宛語,能接待多國來賓的問詢。
成為一名志愿者,大學生們也經(jīng)歷了“過五關斬六將”,幾乎是百里挑一,不但需要熟練掌握外語,還要有極強的應變、溝通能力。來自外交學院的王凱說,今年4月,他們還專門接受了國際政治、歷史文化、涉外禮儀、急救知識等方面的培訓。
位于國家會議中心地下一層的志愿者家園,是他們更換衣物、歇腳的地方。墻上掛著一面大大的更衣鏡。姑娘小伙兒們來去匆匆,但總忘不了對鏡整理一番,“要把最美的形象展示給大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