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中學生突然死亡的事件,打破了瀘縣這個四川邊遠小縣的寂靜,一下子把它推到了全國輿論的風口浪尖。
當?shù)毓膊块T早有通報,“現(xiàn)有證據(jù)排除他人加害死亡。”但這樣的官方表態(tài),并不能平息民間的種種猜疑。當?shù)孛癖姇凶顦闼氐囊蓡?mdash;—如果事實真這么簡單,為什么到處都是警察,為什么官方如臨大敵?
有此感受的不只是普通民眾。去當?shù)夭稍L的新華社記者,都忍不住在報道中“吐槽”:“嚴密防范讓記者感覺到無形壓力”。報道中的一個細節(jié)更是耐人尋味,當記者提出采訪死者母親時,縣政法委書記表示找不到人,問手機說沒有死者母親電話,問地址說不清楚地址。
作為事件的核心當事人,死者母親的現(xiàn)狀和發(fā)言,是輿論所最關注的。她的發(fā)言,當然可能有自身情感或者立場的考量,但是讓記者采訪,并傳達她的聲音,不會讓真相變得更撲朔迷離,只會有助于大家判斷事態(tài)。而地方官員的變相阻擾,在當下的情境中顯得非常拙劣。如果到了現(xiàn)在,地方官員還真的不知道死者母親的電話和地址,不是嚴重的失職嗎?如果知道,卻又公然撒謊,則更說明地方官員在輿情應對方面的愚蠢可見一斑。
如新華社的報道所言,“這起原本可以正常進入司法渠道的個案,逐漸演變?yōu)楫斍暗娜后w聚集、警力封路、輿情洶涌”。這本來只是一起個案,盡管是否“他人加害死亡”,現(xiàn)在還言之過早,但無論怎樣,按照正常的邏輯推演,都不至于發(fā)展到如今這般官民對立、劍拔弩張的態(tài)勢。
把事情鬧大的罪魁禍首,不是謠言。謠言雖然可惡,但卻是真相遲遲缺位之后的產物。輿論學中久已存在的規(guī)律,就是謠言通常和事件的受關注程度成正比,和真相的傳播程度成反比,越是公眾關注、真相遲遲不見的事件,越是可能被謠言纏繞。當?shù)卣枰龅模皇歉谥{言后面圍追堵截,而是盡快讓更多媒體介入采訪,讓事件核心當事人發(fā)言,讓事實和真相逐步呈現(xiàn)在公眾面前,而不是一味地封堵信源,寄望于通過輿論管控而讓所有人聽自己的。
不尊重傳播規(guī)律,不以信息公開、坦誠接受監(jiān)督的方式回應敏感事件,結果就是非但激化矛盾,還進一步耗盡了地方政府的公信。原本地方政府只要盡快公布事實,只要展現(xiàn)開放坦誠的姿態(tài),就可以理性善后,不讓事態(tài)失控。但因為輿論管控和信息封鎖,導致的結果就是現(xiàn)在地方政府說什么,公信力都很可疑。這種官民對立和沖突,讓事件逐步陷入僵局,甚至有進一步失控的風險,這方面并非沒有前車之鑒。
幾年時間過去,輿論的傳播環(huán)境已經有巨大變化,也對地方政府的信息公開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但有些傳播規(guī)律是永遠不會改變的,比如能有效遏制謠言的只有真相。不能深刻理解這句話的地方官員,遲早會要付出代價。
現(xiàn)在新華社和人民日報都已對此事件跟進調查或評論,地方政府在信息公開和事態(tài)處理上的不妥昭然若揭。鑒于此般情形,上級政府部門或許應提早介入,推動事件的調查和信息披露,并以嚴肅的處理問責,給不幸的死者家屬一個交代,給當?shù)睾透嗟胤秸庙懢姟?/p>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