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清明不僅祭奠祖先,也尊崇英烈。有文史學(xué)者指出,清明除了讓活著的人向逝者遙寄來自塵世的哀思與溫暖,同樣負(fù)載著塵世間最高貴的價值與理想,如“天地清明”、“政治清明”、“人心清明”,等等。“慎終追遠(yuǎn),民德歸厚。”我以為,清明的意義更在于感恩勵志。
“吃水不忘挖井人”。受恩不忘,是一個人有良心的體現(xiàn);知恩圖報,是一個人有道德的行為。據(jù)史料記載,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逃亡途中因饑餓乏力而暈倒,追隨他的介子推為保其性命,揮刀從自己腿上割肉烤熟給他充饑。重耳成為君主后,將介子推去世的日子命名為寒食節(jié)(即今清明節(jié)),并舉國哀悼。這說明,清明節(jié)早已是中國人的感恩節(jié),它提醒今人,在追思中應(yīng)學(xué)會感恩,這也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的支柱。
“欲明大義,必先知史”。近年來我們看到,清明期間,各地普遍以不同形式組織祭奠先烈,追憶革命歷史,接受文化熏陶。一個個英雄的名字,一座座生動的塑像,一件件珍貴的遺物,講述著那血與火的歷史,展示著先烈們用生命和忠誠踐行的信念。緬懷先烈,重溫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就是為了更好地繼承先烈不滅的精神,以凈化我們的心靈,升華我們的境界,激勵我們的斗志。
周恩來總理常說:“一想到我們死去的那些烈士,我們親密的戰(zhàn)友們,就有使不完的勁,要加倍地努力工作,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wù)。”清明節(jié),不是一年中唯一的祭祀,也不是最隆重、豐盛的祭祀,但絕對是與逝者心靈對話最近的祭祀。清明在祭奠祖先的同時,不忘緬懷革命先烈,與祖先交心,同英烈對話,就會使我們感受到一種生的力量、責(zé)任的力量,更加努力地朝著幸福生活創(chuàng)造奮進(jìn)。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