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玲在查看葡萄園。楊寶玲為村里的葡萄園硬化了道路,更提高了葡萄的收益,過程雖然有點辛苦,但她心里還是挺高興的。圖片來源:天津市文明辦
2007年,華明街道實施“宅基地換房”政策,因為是新政策,沒有前車可鑒,大部分村民都在觀望。但在楊寶玲眼里,“換房”是好事,這是一個可遇不可求的機會。她起早貪黑,走村入戶做宣傳、搞調研,帶著關系到老百姓利益的問題與領導商討,胡張莊村成為了第一個全都搬入新市鎮(zhèn)的村子。
遷入華明新市鎮(zhèn)以后,楊寶玲就琢磨著如何讓群眾搬得進樓房,更要住得起樓房,她打起了發(fā)展葡萄種植的算盤。胡張莊的葡萄地里都是土路,一到秋季葡萄采摘豐收的季節(jié),趕上連雨天,商販進園里拉葡萄難,影響銷售價格,楊寶玲說:“我養(yǎng)蝦的時候有親身體會,一到下雨,別的池子都進不去,我的池子能進去,如果晴天賣這個蝦10塊,下雨的時候再賣這個蝦就11,越陰天下雨能剪出葡萄去市場越少,我這兒能進來,先剪出來能先賣了,就能賣個好價錢。”
在楊寶玲的再三努力和協商下,胡張莊村爭取到了500萬元的資金支持,計劃將葡萄園里的道路整體劃齊,硬化路面。可是這就牽扯到要占用一些村民的葡萄地,有的人很不理解。“咱現在修路就是為了把不直的地方修直,把窄的地方修寬,難免會占用到一點葡萄地的。大家在沒看見長遠效益之前,就不認可,說什么話的都有。我心里有時候也感到委屈。”楊寶玲挨家挨戶做工作,讓大家往長遠看,幫助他們分析修路給大家?guī)淼慕洕б?,最終修通了三萬多平方米的水泥道路。趕上陰天下雨,農戶們再也不用一踩兩腳泥,再也不用發(fā)愁葡萄賣不出去了。楊寶玲說:“路修成了以后,老百姓看到效益了,就說這路修得太好了。說沒有這路我們的葡萄就賣不到這么高的價錢。雖然有委屈,看到老百姓那張張笑臉,那種認可,我心里還是挺高興的。”
遇到難題,楊寶玲就組織大家一起商討。楊寶玲說,這些年來,她特別感謝鄉(xiāng)親們的支持和理解。圖片來源:天津市文明辦
2008年,楊寶玲當選了胡張莊村黨總支書記,她制定了胡張莊村的發(fā)展規(guī)劃,抓住葡萄這個優(yōu)勢產業(yè)大力發(fā)展“一村一品”,建設農業(yè)生產用房、倉儲庫房和儲藏冷庫,與山東張裕、天津天順兩大釀酒企業(yè)建立起直通的營銷網絡,形成上下游產業(yè)鏈。
曾經的果園搖身一變成了釀酒企業(yè)的原料生產車間,胡張莊的“玫瑰香”葡萄成為業(yè)內響當當的品牌,一棵棵葡萄藤成為胡張莊村民攥在手里的搖錢樹。“2013年的時候,葡萄價格就接著上漲,都賣到四五塊,甚至有的賣到六塊了,銷路越來越好,一個是老祖宗留下來的這片地,另外一個就是咱辛辛苦苦創(chuàng)造的‘一村一品’,老百姓也嘗到了甜頭,一畝地好年頭能收到一萬塊錢。”楊寶玲說。
村民王云嶺說:“雖然我們村兒沒有什么企業(yè),但是楊寶玲想辦法爭取政策,給我們爭取了不少的福利。”
村民蔣秀艷說:“對我們這些有殘疾的,還有一些困難家庭,楊寶玲都挺照顧的,她對每家每戶都是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
楊寶玲說,特別感謝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是大家給了她鍛煉和展示的平臺,“我可以很自豪地說,我們村里的老百姓特別樸實,特別厚道,真的對我特別好。”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