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歲末,有群眾去機關(guān)辦事,見辦事員不在,便問下面的工作人員。工作人員便習慣以“開會去了”來敷衍。對此,有群眾私下抱怨:怎么又在開會?我都來回好幾次了!時間一長讓不少群眾產(chǎn)生了見到辦事員是“走運”的想法。
考慮到歲末,公職人員的各項工作異常繁忙,開會多一點也在情理之中??纱饲坝忻襟w曾報道過某地開會的“奇葩事”:傳達五分鐘的會議精神,與會人員路上來回就花了3個多小時。如此短的會議時間與如此長的路上時間,兩相對照下來,性價比實在讓人不敢恭維。而對于一些可開可不開的會議,有些部門單位更是一個也不落下。這樣一來,本來能用于辦事的時間都花在了開會上,這也難怪“開會去了”令群眾滋生很多不滿情緒。
近年來,不少群眾抱怨“辦點破事,時有會碰到被刁難的情況”“辦點芝麻事居然跑個三四趟”“辦事真是太累人,沒十張八張的證明是辦不下來的”。“群眾有所呼,政府有所應(yīng)。”對此不少地方和部門正努力破解事難辦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紛紛為辦事難出狠招、出實招、出硬招。
在各級部門的共同努力下,以往“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積弊有了很大的改觀???ldquo;開會去了”正成為新的“攔路虎”,這尤其值得我們警惕。
古人曾留下“春江水暖鴨先知”的千古名句。百姓的冷暖,身為“父母官”的公職人員最應(yīng)該體察出來。相信對于群眾辦事難、事難辦、難辦事等各種癥候,我們的公職人員一定是有所體察、有所耳聞的。如果我們的公職人員能夠設(shè)身處地,站在群眾的位置上換位思考下“辦事難”,那情況就很不一樣了。
另外考慮到今年是有些地方換屆選舉年,會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開的會也不在少數(shù)。為官避事平生恥。因此破除“開會去了”造成事難辦的體制機制上的“最后一公里”才是可取之道。在此情形下,公務(wù)人員更需要樹立“群眾之事無小事”的觀念。首先不無故缺勤,踏踏實實,在其位、謀其政,站好自己的崗、守好自己的責任田。其次需形成代辦工作機制,杜絕“開會去了,就不辦事”的“潛規(guī)則”。
“嚴實作風”哪體現(xiàn),“合格黨員”怎看出,這些宏觀的命題都需要通過解決群眾辦事難等一系列小事來折射。在此希望我們的公職人員能夠在這數(shù)九寒冬中把群眾冷暖寄于心頭,如此才能讓辦事群眾少些“人去哪了”的寒心之問。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立場,僅供參考?!?/p>
本文系宣講家網(wǎng)獨家稿件,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網(wǎng)友之家欄目投稿郵箱為:jst71ztz@126.com,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歡迎加入網(wǎng)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學生交流群: 522415122。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