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許多史料中可以看到,明朝中葉以后的人們,在談到舊日風俗時,難免感嘆一番,內容也無非是昔日如何淳樸節(jié)儉,今日如何奢靡。因知在從明初至中葉的歷史中,曾經有過一個過程。
明朝初年物質比較匱乏,奢靡不過是少數社會上層富人生活的寫照。
洪、永兩朝名臣解縉的一份家書中,說盡了當時官員們生活的窘迫:
每月關米七石,其余每石折鈔共七千貫,稻草亦甚貴。時時雖有賞賜,隨得隨用,又作些人情,又置些書,盡皆是虛花用了。衣服、靴帽、假象食之類,所費不貲。
《西園聞見錄》卷十三記載,永樂朝戶部尚書夏原吉弟弟來京探親,臨去時原吉送給弟弟俸米二石。永樂帝得知后,感到太過寒酸,問原吉何故。原吉答:“臣所遺俸,已寄之,無以為贈。”永樂帝過意不去,又特賜幾匹好布。
明朝初年算得上是一個物質比較匱乏的時代,雖然國家可以興土木、下西洋、遷都、出征,但從整個社會來看,不過國富民窮而已。不止民窮,即如皇室、官員們,也不能算得富有。明仁宗時為太子,留守南京的監(jiān)國,經常因為手頭拮據,不得不取給于城中富戶伊氏。而如伊氏這樣的富戶,在當時實在少之又少。那時候新科進士們看榜就宴,都是徒步而行,未見有乘車馬者。直到宣德以后,進京趕考的舉子,也只見有乘驢者。那時在京的御史住所,有的敝敗不堪,僅避風日。官員尚且如此,民間生活更可想而知。當時的官員鄒緝曾說:“今山東、河南、山西、陜西諸處,人民饑荒,水旱相仍,至剝樹皮、掘草根、簸稗子以為食。而官無儲蓄,不能賑濟。老幼流移,顛踣道路,賣妻鬻子,以求茍活。民窮財匱如此,而猶徭役不休,征斂不息。”依據《明實錄》統(tǒng)計,明永樂一朝,是中國歷史上蠲免賑濟最多的時段,鄒緝這里所說的北方各地,則顯然是并無蠲免的去處。
這種情況大約正統(tǒng)以后方有所變化。當我們看到成化間解職歸鄉(xiāng)的御史姚綬那種“粉窗翠幕,擁童奴,設香茗,彈絲吹竹,宴笑彌日”的生活時,我們會深感這些鄉(xiāng)紳們就是社會奢靡風氣的引導者。但是其實這也不過是當時社會上層富人生活的寫照。
晚明奢靡流風自上而下,很快便影響到整個社會,民風趨奢成為一時之共見
我們看歷史,皆知首先得以享受這種奢靡生活的人,只能是官員與商人。但是流風自上而下,很快便影響到整個社會。到這個時候,人們卻又要說“士風儉薄,民風奢侈”了。不過此類說法,大都見于方志之中,這很能夠說明民風趨奢成為一時之共見。這無非是地方修志者們認為,上層官員士紳與富商大賈的奢靡盡可理解,而民間的效法,則是社會風氣由儉入奢的衰頹之變。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