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霞:美國總統(tǒng)選舉結局實質是社會階層對立和博弈的結果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尹霞:美國總統(tǒng)選舉結局實質是社會階層對立和博弈的結果

2016年美國總統(tǒng)選舉塵埃落定,特朗普當選美國第45任總統(tǒng)。這一結果因為超出國際主流輿論的預判而被視為意外,有分析將之解讀為新媒體對傳統(tǒng)主流媒體的成功逆襲,也有人將其歸因于特朗普更勝一籌的競選技巧。然而,透過這些表面因素,深入分析近20年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社會內部發(fā)生的變化,我們便能清楚地認識到,這場大選實質上呈現(xiàn)出的是美國社會中貧富分化的兩極——代表資本的精英階層與中下層民眾之間的激烈對立和利益博弈。在這一對立與博弈中,“社會階級”主題重回美國政治的核心,壓倒了那些近幾次大選中曾占據(jù)中心的紛爭議題——種族、民粹、性別、地域等。

事實上,在選舉結果出來后,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就刊文稱,大選揭示了當代美國正遭遇嚴重政治危機,根源主要是社會階級和貧富分化問題。在他看來,今天美國所有的議題都被“社會階級”重新壓倒。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天普大學教授安東尼·蒙泰羅則直言:特朗普獲勝其實是“工人階級對統(tǒng)治階級的反抗”,這是一場工人階級的“政治起義”。而英國《金融時報》早在今年大選硝煙初起的3月就載文稱,這是美國的新“階級戰(zhàn)爭”,“沒用的白人工人階級” 對特朗普的支持率最高。國內也有學者撰文認為,這次大選是一次“庶民”的勝利。

透過大選熱鬧喧囂、紛繁復雜的表象,深入觀察美國國內近年來發(fā)生的變化,應該說,這些學者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切中了美國社會正在發(fā)生變化的特點和內在矛盾所在。

一、大選中被冠以精英主義與民粹主義的對立,其背后揭示了美國怎樣的社會階級矛盾?

關于美國大選,歷來有一個“雞肉還是牛肉”的調侃說法。對于普通民眾來說,在兩黨候選人中選一個,就猶如在飛機上選餐:“雞肉還是牛肉”,選擇的余地很小。但是,這一次不同,特朗普從一開始就表明自己既不是“雞肉”也不是“牛肉”,而是美國人前所未遇的新選項。他其實超越了共和和民主兩黨的立場,抨擊美國本世紀以來幾乎所有的政策,尤其是公開諷刺和否定美國傳統(tǒng)的“政治正確”,這讓許多學者和政治家感到特朗普的出現(xiàn)有著深刻的民粹主義根源。在他們看來,特朗普的危險并不在于他的思想偏激、行為怪異,而在于他的偏激主張竟然得到了廣泛的民眾支持。

這次大選中,美國共和黨主流人士編織的篩選精英機制硬生生地被特朗普沖破,特朗普的粉絲在政治上的狂熱令美國主流社會感到震驚,也感受到了利益將遭觸動的危機。于是,原本觀點各異、立場不同的資本精英、知識精英、媒體精英和政治精英紛紛捐棄前嫌,結成了圍剿特朗普的“神圣同盟”。而在特朗普周圍,則是一大批以中下層收入為主的草根階層(有學者稱之為“窮白階層”),他們呼應和擁護特朗普反政治傳統(tǒng)、反經濟全球化的孤立主義強硬主張,期待徹底的改頭換面。由此,兩個候選人的競選博弈轉化為兩個階層的訴求較量,這種性質的較量和博弈使得這場大選成為近年來美國階層分化、對立最為嚴重的一次。

這種分化和對立在媒體層面的投射,便是代表了兩個不同階層利益的傳統(tǒng)主流媒體與新媒體平臺,在大選中表現(xiàn)出直接對立的立場和訴求。在希拉里與特朗普兩人的PK中,大多數(shù)傳統(tǒng)主流媒體一直偏袒和支持作為政治精英的希拉里,并對特朗普極力嘲諷和打壓。特朗普則充分利用社交媒體和大數(shù)據(jù)、發(fā)揮“粉絲效應”,贏得廣大草根民眾支持,從而闖出一條通往勝利的路。毫無疑問,傳統(tǒng)主流媒體站臺希拉里,是因為他們同屬代表資本的精英階層,同屬一個利益群體;新媒體力挺特朗普,則在于特朗普雖為資本精英,但他把準了美國社會的某種現(xiàn)實,他在自己的競選口號和競選話語等多個層面,成功利用了中下層民眾對經濟全球化、移民問題的焦慮以及對“政治正確”的反感,迎合了這個群體求變的強烈訴求。

一邊是極力維護現(xiàn)有體制結構、政治傳統(tǒng)和既得利益的精英階層,一邊是對現(xiàn)狀極為不滿、試圖借助大選表達強烈變革愿望的中下層民眾,這種不同階層的嚴重分裂和對立,反映了近年來美國國內正面臨的越來越突出的社會矛盾,這種矛盾才是美國各種問題層出不窮的根源。

二、“工人階級”主題為何重返美國政治核心?

美國一直以來就是以中產階級占據(jù)大多數(shù)的社會結構,這樣的形態(tài)一定程度上維持了美國社會的穩(wěn)定。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中產階級逐漸萎縮、不斷跌落,出現(xiàn)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的局面。皮尤研究中心2015年底的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美國中產階級家庭所占比例已不到一半,從1971年的61%減少到49.4%,而貧困家庭的比例則從24%上升至29%,昔日的“橄欖型”社會正在向“水桶型”或“蠻腰型”社會發(fā)展。目前來看,美國經濟相對困難的人口比較集中,主要聚集在曾是美國制造業(yè)中心的東北部和中西部各州,即所謂“銹帶”,這一群體過去十幾年間一直承受著工作崗位和商業(yè)機會的雙重流失。

伴隨著中產階級的衰落,美國社會出現(xiàn)所謂的“窮白階層”,即受教育水平低、社會發(fā)展機會少的貧窮白人群體,這一群體多分布在城市郊區(qū),生活境遇較差。“窮白階層”事實上就是“工人階級”。根據(jù)蓋洛普咨詢公司調查,2000年,33%的美國人稱自己是“工人階級”,到了2015年,這個比例上升到48%。“工人階級”非但沒有逐漸消失,反而在人們的自我認知中占了美國人口的近一半。這一群體的這種自我認知比平均收入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更能說明問題,他們至少表達出以下內容:收入不平等、社會地位不平等、機會不平等。

不平等,這正是美國社會矛盾沖突的一大癥結所在。

伴隨著技術革命和貿易自由化、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美國工業(yè)分布發(fā)生巨大改變,美國經濟的總量雖然仍然在不斷增長,但大批的藍領工人失去工作,收入嚴重下降。尤其是一些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工人階層,非但沒能從經濟全球化中受益,反而成為被剝奪者,遭遇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挫敗。根據(jù)美國官方統(tǒng)計,2014年,美國的貧困人口達到了4670萬,占人口總數(shù)的15%,而收入低于貧困線標準50%的又占到貧困人口的一半,自2007年以來有40個州和華盛頓特區(qū)的貧困人口出現(xiàn)增長,其他各州的貧困人口也未出現(xiàn)下跌。今年大選期間,美國保守派思想雜志《國民評論》甚至指出,“很多美國白人工人的遭遇,詭異地讓人聯(lián)想起蘇聯(lián)解體后該國工人階級的境遇”。

與此同時,財富向極少數(shù)人集聚,精英階層過著越來越富足的優(yōu)渥生活,精英階層與其他階層的財富鴻溝越拉越大。根據(jù)美銀美林的估算,近30年來,占人口90%的美國普通家庭擁有的總體財富在全國所占比例直線下滑,從36%降至23%,而占人口0.1%的最富有家庭財富占比自上世紀70年代起就一直增加,已經升至22%。美國《福布斯》雜志2015年底公布的一項研究則表明,2015年美國福布斯富豪榜前400名上榜人物所擁有的財富,大于美國中下層民眾所擁有財富的總和。

對于這種不平等的嚴重程度,國內“第一財經”網進行的一份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美國的不平等在過去一個世紀呈現(xiàn)出明顯的U型走向,今天的美國正在回歸到上世紀初高度不平等的狀態(tài),美國普通家庭的可支配收入與20年前相比不但沒有提高反而不斷下降。

與財富分配差距加大相伴隨的是,美國國內不同階層的流動性降低,階層固化趨勢嚴重。這種階層固化導致權力階層和底層民眾漸行漸遠,階層之間形成對立,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每況愈下的底層白人得不到主流政界的關注,他們因此沮喪、憤懣并開始奮起抗爭。

這種不平等到底蘊含著怎樣的危險?也許美國精英階層還顧不上去深度思考甚至不愿直面這個問題,但不甘不斷跌落的底層民眾早已開始用行動來發(fā)聲:“占領華爾街”運動、不斷出現(xiàn)的槍擊案、“民主之春”運動……越來越多的事件不斷指向同一個問題:在不平等不斷激化的美國,來自中下層階級的焦灼和不安正在成為社會不穩(wěn)定的最大威脅,已經影響并開始左右國家的政治經濟局勢。

責任編輯:蔡暢校對:楊雪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