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啟迪意義
2016年5月,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指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是以馬克思主義進入我國為起點的,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逐步發(fā)展起來的。”這就是說,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存在的前提,我們片刻不能離開或丟掉馬克思主義。時至今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我國的發(fā)展已有近百年時間。整個20世紀,我國文藝理論發(fā)展的基本軌跡就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逐漸占據主體并居于指導地位的過程。事實證明,我們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并在實踐中使之不斷豐富和發(fā)展,才能保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的持久活力。習近平指出:“只有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真正做到了以人民為中心,文藝才能發(fā)揮最大正能量。”中共中央宣傳部在組織編寫的《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學習讀本》“前言”中認為,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與我們黨的文藝思想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為我們留下了大量有關文藝的理論論述。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提出了“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的觀點,作為以文字為工具的文學,自然也就成為傳達思想、表現情感的重要渠道。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這一標志著馬克思、恩格斯所創(chuàng)立的歷史唯物主義趨于成熟的著作,以及馬克思后來撰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反復申說了這樣一種思想,“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馬克思、恩格斯所要表達的這種思想具體到現實社會中,就是“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guī)律的支配”。由此來看,包括文學在內的藝術,作為上層建筑一部分的“意識形態(tài)的形式”,在馬克思、恩格斯所發(fā)現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框架中,被安置在一個合適的位置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這也成為判定是不是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標準和出發(fā)點。從十九世紀四五十年代《神圣家族》中對歐仁·蘇《巴黎的秘密》的創(chuàng)作觀念與創(chuàng)作傾向的分析,《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對文藝創(chuàng)作“出發(fā)點”的確立,《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導言”中關于物質生產與藝術生產發(fā)展關系的論述,以及在《致拉薩爾》的信中關于“藝術真實”“悲劇”等問題的探討,至八九十年代《致敏·考茨基》《致瑪·哈克奈斯》《致保爾·恩斯特》等通信中對于典型的塑造、傾向性與真實性的關系、現實主義、藝術使命等問題的論述與分析來看,馬克思、恩格斯對于文藝創(chuàng)作、文藝思潮、文藝規(guī)律的思考與闡釋從沒有停止過,并逐漸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思想體系。在這一基本體系中,雖然他們所提出的文藝見解針對的對象不同、研究的問題有別,但他們始終堅守這樣一種文藝信仰,這就是始終把無產階級的“自由”與“解放”放在首位,并希望文藝為無產階級的革命事業(yè)搖旗吶喊。
習近平的文藝思想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有著不可分割的理論聯(lián)系
恩格斯曾經提出文藝創(chuàng)作的“傾向性”概念,他在《詩歌和散文中的德國社會主義》的文章中提出了文學應該“歌頌倔強的、叱咤風云和革命的無產者”的看法。接續(xù)這一文藝“傾向性”思想的指導,列寧完成了其著名的《黨的組織與黨的出版物》這一光輝著作,提出了“寫作事業(yè)應當成為整個無產階級事業(yè)的一部分”的觀點。毛澤東同志認為,“作為觀念形態(tài)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通過對以往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理論繼承,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他更加明確地提出了“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主張,并且認為,做好這種服務“必須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而不能站在小資產階級的立場上”。由此,作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重要命題,即“為什么人的問題”和“如何服務的問題”,便一直成為我們判斷文藝“傾向性”與文藝作品存在價值的重要標桿。新時期之后,我們黨提出的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針,以及在堅持這一方針的前提下,進一步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的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精神在文藝工作中的具體落實與表現,非常清楚地論述了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性質與特征,以及社會主義文藝所載負的使命與責任。
習近平的文藝思想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有著不可分割的理論聯(lián)系,如他提出的“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fā)生偏差”的問題,這與恩格斯的文藝“傾向性”以及列寧和毛澤東提出的文藝為誰服務的問題相關聯(lián);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他立足于“全球化”視角,多次談到通過文藝加強各國的認同和理解的問題,這既是全球化時代的必然要求,也與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表達的關于形成一種“世界的文學”的基本主張相吻合;而強調“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的主張則是馬克思主義文藝創(chuàng)作現實主義方法的創(chuàng)新性運用;在文學批評方面,他強調“要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指導”,并提出文學批評標準的“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則直接是對恩格斯所提出的“美學的、歷史的”標準的繼承與發(fā)展;在探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這一問題時,他引用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人的論述以深刻闡述社會主義文藝與人民的關系,等等。這些都充分證明:習近平的文藝思想結合我國文藝的現實狀況、現實問題,立足于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是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繼承前提下的進一步發(fā)展,是有關文藝問題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戰(zhàn)略、新實踐。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完成近代以來各種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就在于始終把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并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他這樣講了,也這樣做了。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研究室主任,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秘書長)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的理論突破研究”(項目編號:15AZW002)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②《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學習讀本》,北京:學習出版社,2015年。
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