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忙與不忙、閑與不閑,每個人的每一天都要面對獨處,只是時間長與短、機會多與少的區(qū)別。獨處意味著無人驚擾、沒人監(jiān)督,是某段時間、某處空間的獨享,是完完全全的自己打理自己。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獨處方法和獨處效果,有些人收獲的是休閑、休整、充電、修補、提高等正能量,有些人卻是魔鬼般地為自己埋下了隱患、種下了惡根、造就了罪孽。同樣是獨處,為何功效卻大相徑庭?
《淮南子·說山訓(xùn)》曰:“蘭生幽谷,不為莫服而不芳;舟行江海,不為莫乘而不??;君子行義,不為莫知而止休。”《禮記》有云:“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自古以來,圣人先哲們無不倡導(dǎo)做人要慎獨,做到言行合一,心口如一,始終如一,表里一致,有人無人一個樣,始終保持應(yīng)有的本色。慎獨的要義,就是“獨”中要有“度”的跟隨和“度”的把控。無“度”的“獨”會使獨處迷失方向,失“度”的“獨”能將獨處引向錯誤,過“度”的“獨”會將獨處推向罪惡的深淵,只有有“度”而又適“度”的“獨”,方能使獨處生成正能量,生成實實在在的福利。
臺上大喊反腐倡廉,臺下大搞權(quán)錢交易;明處是謙恭有禮,暗處是恣意妄為。這種人總是抱著一種僥幸心理,總是片面地把“獨”看成是無人知曉的秘密,忘卻了“舉頭三尺有神明”和“隔墻有耳,窗外有人,上天有眼”的道理。這種人是典型的“兩面人”,平時的表現(xiàn)只是裝模作樣,獨處的時光才是真實的自己。這種人是把獨處當(dāng)成自作聰明、自我陶醉、自我放縱、自我麻醉。這種人只會在不知不覺中滑向沉淪、走向墮落、犯下罪行。然而,“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這種人終究會受到道德的譴責(zé)和法律的嚴(yán)懲。這些年來正風(fēng)肅紀(jì)中查處的“老虎”與“蒼蠅”,多半就是這些“獨”而不“慎”、“獨”而無“度”的人。
向上向好向善的人,卻是把“獨”當(dāng)作人生最真最實的修煉,看作是自我拷問、自我充電、自我砥礪、自我完善的絕佳機會,將其視為暫時停頓和歇息的港灣,抑或是人生道路的加油站。他們始終“獨”而有“慎”、“獨”而有“度”。他們的“度”就是公理良心、道德規(guī)范、黨紀(jì)國法,不管有人在與不在、看與不看,都要將其刻進(jìn)腦海,落實到行動。他們堅信的是“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和“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是“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從心所欲不逾矩”和“與人為善、見賢思齊”,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是“心底無私天地寬”。他們所做的一切不是僅為別人所看,而是為了鍛造真正的自己,做到上不愧天、下不負(fù)地,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始終保有心靈上的井然有序和行為上的舉止有度。那些道德模范、德藝雙馨、德能齊全者,無一不是如此。
沒錯,“獨”是一個人的世界,是無人監(jiān)督的空間,不需偽裝,也不必迎合,你可以天馬行空、無拘無束,你也可以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但獨處最能顯現(xiàn)一個人的本性,是人性最靈的檢測器和最好的試金石。所以,欲磨煉意志完善人格者,能不慎其獨,使“獨”而有“度”;而欲選人用人、觀人察人者,能不觀其“獨處”,考其“獨”時之“度”。此理足為當(dāng)今治吏者察焉。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