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次“轉折”看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定力(2)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從四次“轉折”看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定力(2)

摘要:清代鄭板橋寫過一首膾炙人口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不懼四風、堅勁不折的巖中竹,正是“定力”二字的最好詮釋。而對于今天的共產黨員來說,在任何時候都始終保持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共產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在任何情況下都始終牢記自己的黨員身份、堅守自己的黨性修養(yǎng),如此方能獲得如巖中竹那般堅勁的政治定力,真正成為一名講政治、有信念的合格黨員。

遏止分裂轉折點:先行北上

1935年6月,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勝利會師。歷盡艱險的兩軍將士相見后分外高興,紛紛互贈紀念品、召開聯(lián)歡會、講述征戰(zhàn)經歷,整體氣氛十分融洽。然而,當張國燾看到中央紅軍不過是一支僅有不足萬余人且裝備補給條件都十分差的疲憊之師,與自己手下率領的八萬之眾、兵強馬壯的四方面軍完全不能相比之后,其個人的政治野心一下子膨脹起來。他借口“統(tǒng)一指揮的組織問題沒有解決”,拒絕執(zhí)行中央的“北上”決定,反而執(zhí)意展開南下計劃,實際上就是想以此來要挾中央,向黨伸手要權。黨中央在拒絕張國燾無理要求的同時,也從維護大局的角度出發(fā),對張國燾作出了一定程度的妥協(xié),同意讓其擔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但張仍感到不滿足,繼續(xù)在暗中從事分裂黨的活動。9月8日,他電令右路軍中的紅四方面軍駐馬爾康地區(qū)的部隊,要他們轉令軍委縱隊移至馬爾康待命,如其不服從,則將其扣留。9月9日,張國燾再次發(fā)電,要求右路軍南下以“徹底開展黨內斗爭”,黨和紅軍隨時可能墜入組織分裂、手足相殘的黑暗深淵之中。

面對張國燾的分裂活動,毛澤東和其他領導同志經過緊急協(xié)商后,一致認為說服或等待張國燾率部北上非但沒有可能,再拖下去則極有可能會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中央因此決定,原紅一方面軍的紅一軍、紅三軍和中央軍委縱隊一部迅速離開駐地,先行北上。如此一來,既能夠避免紅軍之間發(fā)生無必要的流血沖突,也使得黨和紅軍的核心領導力量得以保存;而先行北上的成功實踐和南下計劃的受挫事實,使廣大紅軍官兵,尤其是紅四方面軍官兵逐步認清了張國燾的錯誤及其圖謀分裂黨和紅軍的本質,為日后實現全軍的集中統(tǒng)一指揮進一步掃清了障礙,同時也進一步鞏固了“黨指揮槍”這條人民軍隊的根本建軍原則。正如毛澤東在1937年3月的延安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所指出的那樣:“(張國燾)要用槍桿子審查中央的路線,干涉中央的成分和路線,這是完全不對的,根本失去了組織原則。紅軍是不能干涉黨中央的路線的,張國燾在分裂紅軍問題上做出了最大的污點和罪惡。”

南下失敗的紅四方面軍最終還是北上與中央紅軍匯合,而張國燾則于抗戰(zhàn)開始后叛逃至國民黨方面,全國解放前夕又逃往海外,最終病死于加拿大。曾經的中共一大代表,最終卻淪為流亡海外的叛徒,在歷史大潮中浮沉一生的張國燾,最缺乏的正是那種心向信仰、不慕權勢的政治定力。與之相對應的是,中央紅軍中那么多領導同志,沒有一個被張國燾的槍桿子所嚇倒,更沒有人因此而與之密謀串通、卑躬屈膝,而是與張國燾的錯誤路線進行了旗幟鮮明的堅決斗爭。而紅四方面軍中的不少同志,也沒有因張國燾是自己的上級而輕易動搖立場。中央紅軍先行北上之后,當有人請示徐向前“打不打”時,他就明確表態(tài):“哪里有紅軍打紅軍的道理!”簡簡單單的一句話,體現的正是一名共產黨員在政治風浪襲來時的如磐定力與清醒頭腦。

全民抗戰(zhàn)轉折點:西安事變

1936年10月22日,歷經千難萬險、跨過無數坎坷的紅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將臺堡會師,宣告了中國工農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的最終勝利。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國共內戰(zhàn)已經徹底結束,相反,此時的陜北根據地可謂三面受敵,蔣介石正期待著將這里變成共產黨和紅軍的全軍覆沒之地。而此時,距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已然過去了整整五個年頭。在這五年期間,日本不但侵占了東北三省全境,還先后與中國軍隊在上海(“一·二八”事變)、熱河(長城抗戰(zhàn))、察哈爾(多倫抗戰(zhàn))、內蒙古(綏遠抗戰(zhàn))等地進行了多次作戰(zhàn),并在其侵占地區(qū)內成立了“滿洲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察哈爾盟公署”“蒙古軍政府”等傀儡政權,以期達到在掩人耳目的同時逐步分裂、蠶食中國的險惡目的。而此時的蔣介石依然堅持其“攘外必先安內”的誤國政策,在對日問題上一再妥協(xié)退讓,不僅使中國丟掉了戰(zhàn)略價值極高的東北四?。ê邶埥?、吉林、遼寧、熱河),還讓日本軍隊堂而皇之地進駐了淞滬重鎮(zhèn)和華北腹地,把刺刀直接抵到了中國人的胸口上。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1936年12月12日,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fā),世人的目光一瞬間都投向了這座西北古都,猜測著中國時局的未來走向。

在聽聞蔣介石被扣押的消息之后,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從全民族抗戰(zhàn)的大計出發(fā),認為殺蔣只能使中國再度陷入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而這樣的中國更加無法抵擋日本的入侵,只能被敵各個擊破。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定力與政治敏銳性,在這一刻又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其實,早在1935年12月17日的瓦窯堡會議上,中央就已經深刻指出當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必須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團結一切愛國者將日寇趕出中國。因此,周恩來飛赴西安,積極參與到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談判中去,不僅成功化解了這一局面,還為日后國共合作抗戰(zhàn)做好了鋪墊。正如毛澤東所評價的那樣:“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了時局轉換的樞紐。”半年后,紅軍被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雖然許多曾經的軍長、師長都降級成了團長、營長,雖然大家要將心愛的紅五星從帽子上摘下,但全體將士始終堅守自己的政治信仰,在黨中央人民戰(zhàn)爭路線的正確指導下,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抗戰(zhàn)之中,將自己的生命獻給偉大的民族解放事業(yè)。

清代鄭板橋寫過一首膾炙人口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不懼四風、堅勁不折的巖中竹,正是“定力”二字的最好詮釋。而對于今天的共產黨員來說,在任何時候都始終保持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共產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在任何情況下都始終牢記自己的黨員身份、堅守自己的黨性修養(yǎng),如此方能獲得如巖中竹那般堅勁的政治定力,真正成為一名講政治、有信念的合格黨員。

責任編輯:王妗校對:董潔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