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周善平,今年70歲了,退休前是北京衛(wèi)戍區(qū)政治部副主任,在這支守衛(wèi)祖國首都北京繁榮穩(wěn)定的部隊里,我已經戰(zhàn)斗了25年。每年國慶節(jié),巡邏在花團錦簇的天安門廣場,我常常會想起我的父親周純麟,一位長征中三過草地的老紅軍、一位歷經九死一生的開國將軍。
我父親出生在湖北省麻城窮鄉(xiāng)僻壤的周家灣,少年時當過少先隊員、赤衛(wèi)軍戰(zhàn)士、共青團員,1930年11月加入紅軍,一年后成為紅四方面軍的一員。說起長征中的戰(zhàn)斗故事,我父親總是記憶清晰,60多歲的時候還能背誦蕩氣回腸的《紅軍訣別詩》,“別了我的故鄉(xiāng)!離情別恨,莫繚繞我的征裳;國淚鄉(xiāng)愁,莫羈絆我的戎裝。我要先踏上妖氛彌漫的戰(zhàn)場,把我的熱血與頭顱貢獻給多故多難的黨。”詩中說的是根據黨中央的指示,從1935年3月 28日,紅四方面軍策應中央紅軍北上。頭戴斗笠的八萬雄師浩蕩,退出川陜革命根據地,挺進川西北,揭開了紅四方面軍萬里長征的序幕。
紅四方面軍的長征是從長江支流嘉陵江的蒼溪縣東南2公里的蒼溪河出發(fā)的。1984年10月,83歲高齡的徐向前元帥筆力千鈞,揮毫書寫了“紅軍渡”三個大字。紅軍渡因此成為了紅四方面軍長征的出發(fā)地。記得父親說過,為渡江,紅軍專門成立了直屬水兵連。在嘉陵江支流東河岸邊王渡場趕造了75只木船,這種船當地人叫“毛蚌殼”(也叫“五板子”)船,船身小、形式巧、體量輕、航速快、每只可容一班人,同時,紅軍充分利用王渡河灘和嘉陵江紅軍渡江主渡口相似的地形地貌,在東河上進行劃船、泅水等渡江作戰(zhàn)訓練,后來有軍事專家稱這里是紅軍的第一支水軍誕生地。這個水兵連里的一些班長、排長后來成長為新中國東海艦隊、北海艦隊、南海艦隊的司令員。28日晚9點左右,我父親所在部隊擔任渡江主攻的第30軍,政委是李先念,在塔山灣主渡口,秘密將紅軍造船廠建造的75只“五板子”船輕輕推入江中,強渡搶灘。四川軍閥的西岸防守不斷向江上開炮,嘉陵江騰起一個個沖天巨浪,渡船上一名船工被炸死,一個紅軍女戰(zhàn)士立即抓起船篙,繼續(xù)撐船??斓桨哆厱r,女戰(zhàn)士不幸中彈,腸子流出來,但她只是用手將腸子推進肚里,勒緊腰帶,繼續(xù)撐船到對岸,她挺著身軀目送戰(zhàn)友們沖鋒,最后倒在激流中……她叫石磨玉,家住蒼溪縣石家壩,犧牲的時候年僅19歲。“紅軍渡”碑上的女戰(zhàn)士雕像就取自她的原型。紅四方面軍自勝利強渡嘉陵江之后,24天里,連克9座城鎮(zhèn),殲敵1萬多人,占領了嘉陵江到涪江之間二、三百平方公里的區(qū)域。這次戰(zhàn)役是紅軍史上對敵正面作戰(zhàn)投入兵力最多,歷時最長,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大江大河作戰(zhàn)。它的勝利實現了“強渡嘉陵江,迎接黨中央”的目標。父親每當說到這里,常常滿面紅光,仿佛回到了他當年的那個時光。
說起紅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我父親總是搖頭嘆息幾度哽咽。紅四方面軍從嘉陵江邊出發(fā)到甘肅會寧,地圖上直線距離不到1千華里,因張國燾陰謀奪權分裂紅軍,紅四方面軍在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間輾轉歷時1年零7個月,反復迂回往返折騰,途經4省超過1萬華里,數萬將士的鮮血遍灑征途。過草地這種最艱苦的行程就走了三次,有的紅軍戰(zhàn)士12次翻越夾金山。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