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的第三部分,談的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zhì)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中國文學的初心是什么?就是建立起屬于人民的文學。“人民”這個關鍵詞,是我們建立中國現(xiàn)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的本源問題和根本道理。
那么,誰是人民?人民,既是一個政治概念,也是一個歷史概念,還是一個法律概念。什么是法律概念?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兩字在我們的國號里,我們的政府是人民政府,人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切權力的來源。它在法學上是具有本源意義的。這個本源意義來自歷史。人民是1840年以來,在一場又一場的斗爭中,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血與火的戰(zhàn)斗中所形成的強大的政治共同體,是對我們民族自身、對于我們國家有根本認同的群體。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它的生命力,它的活力,它的生生不息的力量,在于它有著最充實的具體性,它和一代又一代活生生的中國人,和他們的生活和奮斗聯(lián)系在一起。
作家為什么要扎根人民?因為人民兼具雙重的性質(zhì)。當我們說到人民是一個個具體的、有血有肉的人的時候,意味著作家要本著初心,永遠在和活生生的具體的人的關系中,去領會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yè),去領會我們民族的共同奮斗。也就是說,這種關系中,永遠包含著更加廣闊的歷史內(nèi)容,而不僅僅是個人的生活。所以只有以人民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時時刻刻體會到我們的寫作和民族共同事業(yè)的關系。而且,這種體會不是概念上的,而是感情上的,是建立在具有充沛生活依據(jù)的基礎之上的。
在這個方面,很多現(xiàn)代作家給我們提供了光輝的榜樣,這恰恰也是當下這個時代的作家需要特別努力的一個方向。平心而論,我們這一代作家,既是特別幸運的,又是有遺憾的。一方面,我們這一代作家親身經(jīng)歷了波瀾壯闊、翻天覆地的社會變革,從80年代到現(xiàn)在,社會形態(tài)、人們的生活形態(tài)和思想情感形態(tài)都變得愈加復雜多樣。對作家來說,這是非常幸運的。我所接觸的很多外國作家在這一點上就很羨慕我們。另一方面,我們也面對嚴峻的挑戰(zhàn)。我們自身的生活準備比之前輩大師們有先天的不足。那些現(xiàn)代文學的前輩們不管是主動的或被動的,常常都不由自主地被卷入時代,置身于時代的風口浪尖之上。和他們相比,當下這代作家的閱歷過于單薄。我們往往有太多、太長的時間守在書齋里,漸而體會不到寫作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體會不到自身與那個更宏大的歷史進程之間的聯(lián)系。
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既是重申我們文學的根本性質(zhì)、重申我們文學的初心,也是對中國現(xiàn)在和將來的作家們的一個殷切的希望和號召。作家們要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真正置身于人民中間,置身于人民的共同事業(yè)中間,這對我們來說,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需要主觀上作出艱苦努力。就作家協(xié)會而言,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不遺余力地鼓勵、支持和協(xié)助作家深入生活。作為一個群團組織,作家協(xié)會充分利用作家資源,為服務社會公共文化事業(yè)做了一些工作。比如大家熟知的央視的《百家講壇》,最初的發(fā)端是作家協(xié)會所屬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每周末舉辦的公益講座?,F(xiàn)在,作協(xié)又啟動“文學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講堂,請作家去基層,無償?shù)?、面對面地和文學愛好者對話和交流。
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
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的第四部分,談的是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今天,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已經(jīng)深度卷入了世界,世界也在參與著我們的生活。在全球化時代,要認識中國,必須在世界視野中展開自我認識、自我表達。什么是中國,什么是中國精神,這既是擺在全世界人民面前的問題,也是擺在每一個中國人面前的問題。強調(diào)中國精神,是對新的時代條件的呼應。
全球化時代的嚴重后果之一,是造成了民族國家認同的混亂、破碎。在世界的風云激蕩中,文學藝術有培育和維護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強化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認同的職責。自古以來,文化與文學都是維系中國這一幅員廣大、疆土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的根本紐帶。即使在現(xiàn)代意義上,文化和文學對于維護國家民族認同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美國學者亨德森在《想象的共同體》里認為,現(xiàn)代民族國家興起過程中,起至關重要作用的是文化因素,比如報紙、小說等。正是通過十八、十九世紀小說的大規(guī)模的傳播,同一國家和民族的人們才意識到我們是共同體。這種“共同”不僅是理性的,而且是情感的——我們共享同一種語言、同一種情感、同一種世界觀、同一種價值觀,所以我們是一體的。因此,文學藝術的感召力,是一個國家感召力和凝聚力的一部分。特別是在國家危機時刻,文學的力量尤其能夠體現(xiàn)出來。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lián),斯大林在莫斯科紅場發(fā)表講話,他說,德國人現(xiàn)在要毀滅的是普列漢諾夫和列寧、別林斯基和車爾尼雪夫斯基、普希金和托爾斯泰、格林卡和柴可夫斯基、高爾基和契訶夫的民族。因為,在這些人身上包含著俄羅斯人之所以是俄羅斯人的最根本的情感。
另一方面,文學和藝術是不同民族和國家的人們相互了解的最有力的手段。一部小說、一部電影、一首歌……能使活生生的中國人的形象,與世界各國的那些普通的人們產(chǎn)生情感呼應。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文學藝術在國家戰(zhàn)略中的重要地位,采取大量措施,投入很多資源,支持中國文學對外交流和參與世界文學的建構。我們要在“世界文學”的格局中,加入我們的聲音、形象、情感。近年來中國文學取得了很大進展。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劉慈欣獲得科幻文學雨果獎,曹文軒獲得國際兒童文學界的最高獎國際安徒生獎。有學者說,中國文學的全球能見度正在擴展,其深度和廣度都是過去所不能比擬的。這種“全球能見度”對于增進世界對中國的了解,對于消除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偏見、對于中國在崛起過程中的精神展現(xiàn)都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這一切和中國國際地位、國際影響力的大幅提高是密切相關的,也和世界各國人民了解中國的這種熱切愿望是密切相關的。同時,也和中國作家這些年來,自覺地、努力地去書寫中國故事、表達中國精神、向世界傳播中國的形象,是有關聯(lián)的。在這方面,我們的路還很長。因為包括文學藝術在內(nèi)的整個文化領域,是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最為根深蒂固的,也是它最為堅持、最為自我保護的。由此可知,文化是立國之本,也是每一個文學家的立身之本。中國的文學家要以中國精神為靈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牢維系我們共同的紐帶。
加強和改進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
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的第五部分,談的是加強和改進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就這個問題,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要求。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黨都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文學藝術事業(yè),作為這個偉大斗爭的一部分,也面臨著很多新的歷史特點,很多新發(fā)展、新變化、新情況??倳浀闹v話,是指導未來中國文學發(fā)展的綱領性文獻。他立足于中國文化、中國文藝發(fā)展的實際,同時也高瞻遠矚地站在整個中華民族歷史發(fā)展的大勢上,回答了有關中國文學藝術發(fā)展的一系列重大的根本性問題。正是由于文藝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所有這些新情況的存在,總書記指出,對于黨的文藝工作,我們絕不能夠放松,更不要說放棄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事實上,我們恰恰必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
(本文系作者2016年9月在中央黨校所作的題為《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的報告,有刪節(jié))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