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一場以“講好中國故事,唱響時代贊歌”為主題的饕餮盛宴在中央電視臺拉開帷幕——《中國民歌大會》。在為期8天的時間里,來自34個省、市、自治區(qū)的的32組原生歌者,將通過“河水天上來”(上、下)“長歌萬里行”(上、下)“共飲一江水”(上、下)“大海故鄉(xiāng)情”(上、下)共8期節(jié)目,為我們展開一幅融地域特色和競技展演于一體的中國民歌版圖,將中華民族的文藝瑰寶、文化精粹展現在最高規(guī)格的舞臺之上,共同唱響對偉大祖國的美好祝福。
從黃河到邊疆,從長江到沿海,不同地域有著各自獨特的人文風情,孕育出獨屬本民族本地區(qū)的特色民歌。它們時而如長江大河,波濤洶涌,時而如漁船垂釣,怡然自得,讓人們在熟悉的歌聲里,體驗著每個民族、每個地區(qū)從古至今的風云變幻、文化底蘊。陜西的《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四川的《康定情歌》、內蒙古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新疆的《阿拉木汗》、吉林的《阿里郎》、廣西的《山歌好比春江水》、云南的《蝴蝶泉邊》、重慶的《川江號子》、海南的《萬泉河水清又清》、臺灣的《回家的歌》……各有各的味道,各有各的故事。從這些歌唱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這些民族的今天,也可以想象他們的昨天,甚至看到他們的未來。
透過這些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民歌,我們又可以發(fā)現它們本質上的共通點:唱出的都是當地人民最原始的生活的味道,喜怒哀樂、生老病死;都是從土地里生長出來的歌,體現了當地人民對大自然最樸素的看法,對愛情最本真的詠嘆;也是本民族文化精髓和精神內涵的體現。無論是山歌、對歌還是溜溜調、小調,無論是號子、彈唱還是舞歌、風俗儀式歌,無論經歷幾輪年代更迭,無論經過多少不同演繹,當旋律響起時,總有令人跨越時空界限的魔力,讓人感受到它所要傳達的情緒,感知到音樂最本質的美好。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