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國
2014年10月20日,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歷史上第一次將“全面依法治國”作為中央全會的主題,全會部署的法治領域改革共提出190項重要舉措,涉及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領域。
在中共看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
法治為全面深化改革保駕護航。2014年10月,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必須“依靠法治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確保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30多年的改革以飛奔的速度迅速跑完了西方國家?guī)装倌瓴抛咄甑穆?,急劇的社會變遷也帶來了劇烈的社會沖突和價值觀的混亂,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不僅需要通過文化建設來修復,還需要通過法治來重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防止政府權威的流失,為改革創(chuàng)造一個穩(wěn)定的環(huán)境。相比之下,“一些國家雖然也一度快速發(fā)展,但并沒有順利邁進現(xiàn)代化的門檻,而是陷入了這樣或那樣的‘陷阱’”,“在很大程度上與法治不彰有關”。
鄧小平曾有一句名言:“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摸著石頭過河”。這意味著改革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法治的作用就在于及時糾錯,以防止出現(xiàn)全局性、長期性的失誤。如果說改革有成本,法治則可最大限度降低改革的成本;如果說改革有風險,法治就是管控風險的不二法門。
改革與法治之間的動態(tài)平衡。2015年2月,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對改革與法治的關系進行了論述:“一種觀點認為,改革就是要沖破法律的禁區(qū),現(xiàn)在法律的條條框框妨礙和遲滯了改革,改革要上路、法律要讓路。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法律就是要保持穩(wěn)定性、權威性、適當的滯后性,法律很難引領改革。這兩種看法都是不全面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改革與法治之間的動態(tài)平衡有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改革要于法有據”。任何個人或組織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都要遵守憲法和法律,都必須自覺把法治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按照法治的要求和程序推進改革,使改革有法可依、循序漸進。
有人認為,“改革要上路,法律要讓路”,“不突破法律,就沒有創(chuàng)新”,主張改革不能受制于法律和法治。他們甚至舉出現(xiàn)實生活中的諸多例子,說明中國的改革就是一個違法式的改革,比如當年安徽鳳陽小崗村的農民搞“大包干”,就是冒著生命危險才闖出了中國農村改革之路。但是,這些人可能忘記了,當時的中國沒有什么法律可言,有法律的話,大部分也是舊法,起阻礙作用、不能用。所以,鄧小平強調要通過改革趕快補上法律缺口的課。截至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已制定現(xiàn)行有效法律242件、行政法規(guī)737件、地方性法規(guī)8500多件、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800多件。“有法可依”的問題已經解決。如果說過去是“先改革、后立法,以改革推進法治”,那么,現(xiàn)在應該是“先立法、后改革,以法治推進改革”。如何推進?習近平說:“要堅持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相統(tǒng)一、相銜接,立法主動適應改革需要,積極發(fā)揮引導、推動、規(guī)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對不適應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規(guī),要及時修改或廢止,不能讓一些過時的法律條款成為改革的‘絆馬索’”。
二是要將改革成果以法治的方式確定下來。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在總結“文革”的沉痛教訓時就明確指出,“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這里講的制度化、法律化,實際就是法治化的問題。而在習近平看來,“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這意味著中國將長期處在不斷深化改革的進程中。全面深化改革不僅需要“破”,更需要“立”。改革的成果需要法治來維護。正如習近平所說的那樣,“對實踐已經證明比較成熟的改革經驗和行之有效的改革舉措,要盡快上升為法律”。只有這樣,才能保護改革成果,使制度創(chuàng)新不因領導人的變更而“人走茶涼”。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