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都是鋼鐵漢,千錘百煉不怕難。雪山低頭迎遠客,草毯泥氈扎營盤……”“長征組歌”中這首“過雪山草地”,是紅軍英勇頑強、不畏艱險的真實寫照,如今聽來仍有動人心魄的力量。北京的一座普通寓所里,一位百歲老人正在審看一部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而制作的獻禮片——《長征大會師》。
這位已經走過104個春秋的百歲老人,就是著名社會活動家、“延安五老”之一謝覺哉的夫人王定國。她當過童養(yǎng)媳、上過戰(zhàn)場、做過俘虜,長征中五過雪山三過草地;76歲重返草地,為老區(qū)脫貧致富出謀劃策;90多歲重走長征路,探望健在戰(zhàn)友;一生為國奉獻,信念百年不移。
在圍坐的記者面前,老人安靜而淡定,雖高齡仍耳聰目明,提筆寫字手都不抖。
老革命
1913年初,王定國生于四川營山,全家沒有田地,沒有房子。唯一的棲身之所,是一間借別人家的一面山墻搭起的茅棚。她六七歲開始推磨掙錢,15歲時成了童養(yǎng)媳。此后,她幸運地結識了川東地下黨人,剪了辮子,放了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5年,愛唱愛跳的王定國進入紅四方面軍政治部前進劇團,踏上艱苦卓絕的長征路。
長征路上,劇團豐富多彩的演出成了鼓舞軍心的武器,可團員們要多走近一倍的路。王定國熬過了饑餓,躲過了敵人的子彈。過草地時,她瘦到只有50多斤;翻越雪山時,她的一根腳趾永遠留在了雪山頂上。“要是胖的話,哪里過得來!踩到泥潭就要陷下去。我們是穿著單衣,嚼著辣椒翻過雪山的。”王定國說。
1936年底,劇團隨西路軍遠征至甘肅河西走廊,與軍閥馬步芳的部隊遭遇。劇團負責人多數(shù)犧牲,30多人當場被俘。幸運的是,經?;盥窦t軍戰(zhàn)俘的馬步芳認為“劇團有用,留著不殺”。西安事變后,王定國被營救出來,到蘭州八路軍辦事處參加營救失散戰(zhàn)友的工作。
在“八辦”,王定國遇到了自己的終身伴侶——謝覺哉。從蘭州、延安到北京,她幾乎一直在謝老身邊工作。但長征,仍是王定國永遠不可磨滅的記憶。她常常對兒女講:“紅軍中的女性在克服體力、生理、心理各種障礙情況下,跟男人一樣從槍林彈雨、血雨腥風中走出來,這需要超人的毅力,是人間奇跡。她們的理想、信念高于天。”
1983年,當聽說河西走廊還有當年一起出生入死的戰(zhàn)友時,她決定重訪甘肅。
在蘭州下關一個街道辦事處下屬的紙盒廠里,王定國見到當年文工團戰(zhàn)友陳淑娥在昏暗的燈光下疊紙盒,顴骨突出,下顎尖細,非常消瘦。王定國沒有說話,在她旁邊坐下幫忙。五六分鐘后,陳淑娥突然放聲大哭,用濃厚的四川話說:“你怎么才來呀,我等得好苦呀。”
近兩個月,行程上千公里,王定國先后找到了姚子珍、何之芳、任一智等數(shù)十位紅軍西路軍老戰(zhàn)士。了解到這些被俘和失散人員生活困難的情況后,她聯(lián)合其他老同志向中央寫了調查報告:“他們都是勇敢的紅軍戰(zhàn)士,沒有過錯,組織上應恢復他們的名譽和生活待遇。”
在她的不懈推動下,那些曾被叫作“紅軍流落人員”的老人,終于得到了屬于自己的稱呼——紅軍西路軍老戰(zhàn)士。這年秋天,幾十位七八十歲的紅軍西路軍老戰(zhàn)士來到北京。王定國帶他們去看天安門,讓他們親眼看看為之奮斗的新中國。“我做了件自己應該做的事情。46年前黨交給我的任務,現(xiàn)在終于完成了。”王定國說。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