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宣示了理想信念的力量。有人比喻,理想信念是一根紅薯藤,其他都是紅薯藤上長出的紅薯。拿毛澤東來說,他曾歷經(jīng)坎坷,但他自信人生兩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在長征路上,他執(zhí)著地拄著一根拐杖,點燃一支旱煙,思考紅軍的路怎么走。一旦黨選擇了他,紅軍選擇了他,他的才華發(fā)揮到極致,用兵如神,四渡赤水成就了軍事史上的絢爛之筆。兩把菜刀鬧革命的賀龍,70次申請入黨,在革命落入低谷時,夢想成真,北上抗日的宏圖大愿讓他的長征路上充滿了傳奇。
長征宣示了實事求是的力量。對于一只盲目的船來說,所有方向的風都是逆風。湘江血戰(zhàn),碧綠的江面染成了血色,同時也宣告了左傾機會主義的破產(chǎn)。通道做出轉兵決定,是湖湘文化的精髓——實事求是的勝利,從此長征有了方向感,直到遵義會議,我的黨和紅軍選出了實事求是的主心骨。
長征還宣示了湖湘文化所強調(diào)的文化普及的力量。毛澤東曾經(jīng)說過,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戰(zhàn)勝不了敵人的。當年的長征隊伍,平均年齡只有25歲,而徐特立當時已經(jīng)是58歲了。在行軍途中,徐老從不騎馬,把從瑞金帶出和沿途搜集到的100多本書馱在馬背上。他在前面戰(zhàn)士們的斗笠上寫滿了字,成為后面戰(zhàn)士的“活動識字板”。當部隊停下休息和宿營時,他要求戰(zhàn)士們以樹枝作筆,以大地為紙,他說,這樣學文化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現(xiàn)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檢視一支軍隊的壯大史,徐老重視文化的普及作用功不可沒。能征善戰(zhàn)要靠文化作基礎,和平年代更離不開文化。長征留下來的人,大都成為我們黨寶貴的財富,而他們的文化底子,都是在長征行軍途中以這樣特別的方式打下的。我們這樣看待徐老對中國革命的貢獻,難道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嗎?
“驚回首,離天三尺三。”長征的艱苦卓絕,已成為了一個政黨、一支軍隊、一個國家和民族永遠的驕傲和記憶,而長征宣示的諸種力量,成為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信仰是最主要的基因。冰心說,“我以為領略人生,要如滾針氈,用血肉之軀去遍挨遍嘗。離合悲歡,不盡其致時,覺不出生命的神秘和偉大。”苦難與輝煌,是辯證統(tǒng)一體。嬰兒的啼哭,緣于母腹的陣痛;輝煌的日出,緣于黎明前的黑暗。中國革命的勝利,改革開放的成功,源頭在長征。長征以自身的艱苦卓絕,提供了磅礴的正能量。此時,我們再從文化的意義思索一下,湖湘文化的要義是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紅色文化的要義是堅定信仰,在困難時殺開一條血路,我們的心頭難道不通透敞亮嗎?
今天我們正在進行許多有時代特點的新的長征。全面深化改革,啃下一根根硬骨頭,仍然需要英勇善戰(zhàn)的長征精神。而打響扶貧攻堅戰(zhàn),智力扶貧、文化扶貧是更高意義的解決問題之道。前方的“長征路上奔小康”網(wǎng)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采訪記者,給我們發(fā)回一條條振奮人心的報道,無不很好地印證了這一點。智者之勇,雷霆不移。我們相信,只要我們懷揣信仰,信仰的光芒就會照亮我們,中華民族“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就一定會實現(xiàn),我們每一個人在時代的坐標中都會找到自己的位置。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