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歌03-西入秦關(guān)
楚懷王將入關(guān)的任務(wù)交給了劉邦,但是為什么沒交給項羽呢?
前208年項梁戰(zhàn)死,楚懷王收歸了兵權(quán),并把入關(guān)的任務(wù)交給了劉邦,僅僅是為了抑制項氏勢力嗎?
項梁戰(zhàn)死后,當時熊心遷到彭城,面臨兩個問題一是救趙一是滅秦。前更爭切,趙聚集了秦兩支兵團,一是章邯一是長城兵團。趙危急。趙向外求救,趙成了焦點。一旦趙亡,章邯打楚,楚更受不了。更何況這是爭取盟主的時候。另一個是滅秦。周文曾去,但戰(zhàn)死了。兩個任務(wù)成了重大問題。當時形勢是秦軍勢力強,連續(xù)追打義軍,反秦處于低谷。這時,沒人敢入關(guān)去滅秦,所以楚懷王鼓勵用重賞法,約定先入定關(guān)中者王之。入、定,先進關(guān)并安定下來,就稱王。當時只有劉邦與項羽愿意入關(guān)。這比救趙當然更輕。救趙是硬仗。這要與兩大主力兵團決戰(zhàn)。懷王做了決定,讓劉邦入秦關(guān)。讓項羽救趙。為什么劉邦拿到入關(guān)的決定呢?兩大原因,一是劉邦是長者,二是懷王支持。懷王決定時,認定劉邦是長者。包含年齡大、寬厚仁愛的含義。劉邦也比較寬厚仁愛。項羽評價是惡評,是殘暴,他曾在攻打襄城時,整個城中的人全部坑之,活埋了。所以懷王覺得他殘暴,而劉邦是長者,去西入關(guān)。劉邦是不是長者呢?舉例來看,一是王陵,是西漢政府的第三任相國,與劉邦是老鄉(xiāng)。在劉邦起兵前,地位比劉邦高得多。劉邦曾“兄事之”王陵,王陵甚至不肯從沛公。一直到秦朝滅亡楚漢戰(zhàn)爭時,王陵才跟隨了劉邦。項羽甚至抓住王陵的母親,勸他投靠項羽。使者見到王陵母親時,她對使者說,漢王是長者,不要因為我的緣故背叛漢王。她當著使者面自殺了。她也稱劉邦為長者。這說明她認定劉邦是寬厚仁愛的人。還有一個例子,劉邦手下重要謀士酈食其,曾說過,只有劉邦是個長者。他愿意跟隨劉邦,而西進時,楚懷王也是長者,這就成了他入關(guān)的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是楚懷王支持他。上一集涉及到了,項羽如果做了關(guān)中王,對他的壓力太大。而劉邦做了會成他的依靠。當然楚懷王的心意也得到周圍人的支持。劉邦就西征了,項羽北伐,而他個人還只是偏將。
楚懷王支持劉邦還涉及到宋義,本是楚懷王手下,曾在項梁手下,曾告誡過項梁,兵法講,勝仗后將驕兵懈者敗,項梁聽不進,嫌他并把他攆走了,去齊國辦事。宋義當然明白,路上碰見齊國的使者,高陵君,名叫顯。兩人相遇,宋義問是不是見項梁,告訴他悠著點會撿到命,否則會丟命,他料定項梁必敗。結(jié)果果然項梁兵敗。高陵君斷定宋義是軍事天才,齊使到楚國后竭力表揚宋義,能仗前知道項梁必敗。楚懷王興奮。立即召見宋義,談話。楚懷王覺得他是奇才,重用他為主帥,讓項羽為副將。熊心興奮什么?手下有像項羽這樣杰出的軍事將領(lǐng),發(fā)現(xiàn)宋義后發(fā)現(xiàn)他可以替代項羽,所以他興奮。自己派項羽為副手。這樣結(jié)果是項羽受壓制。劉邦項羽的任務(wù)不均衡了。兩人間拉開了距離。
劉邦入秦關(guān)的路并不順。后來劉邦在途中意外地得到了兩個重要的謀士。幫助他打了兩次勝仗。一是偷襲陳留一是智取南陽。酈食其是落拓書生,劉邦來,他看上了,剛好有機會,劉邦手下一個侍從與他是鄰居,回鄉(xiāng)來探親,酈食其就托他說話,之前劉邦招賢納士,見面了,酈食其說我就是要尋求的,我欣賞劉邦。這個老鄉(xiāng)告訴他劉邦愛罵人和特別不喜歡儒生的毛病。這個騎士叫他要有個思想準備。通報后,劉邦派人去召酈食其要見,先找了兩個女子洗腳,酈食其不高興,沒下跪,揖而不拜。問劉邦是幫助天下滅秦還是幫秦滅天下諸侯。劉邦破口大罵。酈食其說你怎么這樣見長者呢?這時他六十多了。這時劉邦才四十多。劉邦趕快叫女子走,擦干凈,道歉,并請教。酈食其說你手下不到萬人,想進入強秦,非敗不可,建議打陳留。縣令是朋友,勸降,否則里應(yīng)外合。二是陳留不要小看,囤積大量軍糧,拿下無憂軍糧了。劉邦聽進去了,立即派他去陳留。勸縣令投降,縣令不干。劉邦趁談判時,發(fā)動突然襲擊。陳留一下被攻下。這是偷襲陳留,這是西征來第一個勝仗。占領(lǐng)后繼續(xù)西打,入關(guān)對于劉邦合適的路只兩條一是從洛陽向西進入咸陽,一是從南下過南陽過武關(guān)入關(guān)中。陜西四面都是山,東是函谷關(guān),北是蕭關(guān)西是大散關(guān),南是武關(guān)。四過都有關(guān),所以關(guān)中叫四塞之地,易守難攻。洛陽一仗劉邦敗了。打不進去,向西打進函谷關(guān)太難了。只有改變方向,南下南陽,當時是一個郡,下轄十幾個縣。劉邦在魯山附近與秦軍南陽郡守打,勝了,南陽太守退守南陽,當時是宛縣,是當時的郡治。駐扎宛縣。
劉邦一看太守退了,沒打宛縣,直接往西走了,想進陜西,進關(guān)中,目的在搶時間。可以看出劉邦的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他不是一個軍事家。這個決定遭到張良的竭力反對。張良在秦末起義后曾投景駒,路上與劉邦巧遇,一見面談話張良不走了,覺得不如跟著劉邦。重要原因是張良在此前熟悉兵法,將這些講給劉邦聽,劉邦聽過常用他的意見。張良覺得找到知音了。其他聽了卻聽不懂。張良覺得只能跟劉邦。他覺得劉邦是一個最好的伙伴了。所以張良對繞過宛縣的做法堅決反對,宛兵在后,強秦在前,前后夾擊,是最危險的,劉邦聽進去了,連夜調(diào)過頭,連旗幟都換了,圍了宛縣幾層,南陽太守原以為走了,聽到被圍,慌了。想自刎,手下門客陳恢說,晚一晚,等我做點事,不成再說??な鼐蜎]自殺,派他見劉邦,對劉邦說聽說有懷王之約,急著往西想爭取先入關(guān)。但是沒想到宛城不打會危險,跟張良分析一樣,只能打宛縣,打起來,守兵眾多,一定死傷慘重,拖延時間。所以,站在你的立場上建議不要繞不要強攻,約降。把郡守叫來談判,做你部下守南陽郡。然后士兵全部跟你走。讓他替你留守,之所以不愿意投降,因為他們考慮降必死。所以都抵抗。假如如此必會投誠。你何樂不為呢?進軍會快,阻力會小,軍隊會增多。陳恢一說,劉邦馬上采納,封南陽郡守為殷侯,封陳恢為千戶。這樣一樣,南陽望風而降。這是智取南陽。劉邦過人之處就在悟性好。他沒讀過多少書,只要別人說得有理,立即采納。這是西入秦關(guān)的前段路程。后邊的路通暢了。途中還會遇到哪些呢?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