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9月18日,一個值得全體中國人永遠記住的日子。85年前的這一天,日本關東軍炸毀南滿鐵路“柳條湖”一段路軌,反誣是中國軍隊破壞,以此為借口,悍然炮轟東北軍北大營,第二天占領奉天,近而侵占東北三省,白山黑水淪陷敵手,東北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艱難抗爭。是為“九一八事變”。
真實的歷史場景已然遠去,今天的人們,只能通過當時人們的記憶,以及冰冷的檔案資料,重新打量彼時彼地的傷痛與艱危。
不能說淡漠,也不能說疏離,然而,淡漠和疏離卻無處不在。由于年代久遠而缺乏“同情之了解”的“隔”,每每讓人充滿焦慮。君不見,總有一些人試圖為日寇當年經(jīng)營東北涂脂抹粉,甚至罔顧國族記憶,片面強調當時東北經(jīng)濟的畸形發(fā)展。這樣的論調盡管不乏市場,卻因其抽離了具體的歷史情境而顯得荒誕。
事實上,早在世紀之初的1908年,第一任“滿鐵”總裁后藤新平在向當時的日本內閣總理大臣提出的備忘錄中就露骨地提出:“進臨滿洲之我國移民,以今后10年為期至少50萬人,如若有可能則達到100萬人以上……如隨年積月累得以移入大量人口,滿洲則在事實上成為帝國領土。”不知道,那些熱衷于單純強調經(jīng)濟的人士,看到后藤新平這段露骨言論后會作何感想?
不僅如此,據(jù)媒體報道,在東北,不少抗戰(zhàn)遺址受到土地開發(fā)、城市建設和商業(yè)活動的影響和破壞。長春市本愿寺滿洲別院舊址是日本侵華的重要罪證之一,解放后曾被學校占用。2014年,一家房地產(chǎn)集團的售樓處“騎”著東本愿寺而建,寺廟的屋頂、地面遭到了嚴重破壞。
另據(jù)東北抗戰(zhàn)遺跡聯(lián)盟輪值主席、長春偽滿皇宮博物院院長王志強介紹,國家、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抗戰(zhàn)遺址保護還算到位,而列入省級以下文物保護單位的抗戰(zhàn)遺址保護還有欠缺,甚至一些戰(zhàn)場遺址因地處偏僻,又沒有任何建筑物,已經(jīng)逐漸湮沒在人們的記憶中。
而無論是別有用心的粉飾,還是有意無意的遺忘,都暴露出對歷史的不尊重、無敬畏,反映出時下一些人抗戰(zhàn)史觀的扭曲。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不是任其石化的僵尸,總會在不經(jīng)意處裸露出某種冰涼與堅硬。一場陷東北三千萬同胞于水深火熱,進而將全國四萬萬同胞拖至傾覆邊緣的災難,總會生發(fā)出理性的記憶。也因此,當下我們紀念九一八,首先應該俯下身子打撈民族記憶,樹立民眾史觀。
放眼歐陸,同樣是反思歷史,德國人深度解析與思索納粹對猶太人的暴行,產(chǎn)生了諸如“平庸的惡”、“現(xiàn)代性與大屠殺”等具有經(jīng)典的人文成果。而在國內,不少抗日劇操盤者,甚至包括一些政府官員、學界人士,既缺乏直面歷史現(xiàn)場的勇氣,也缺乏思考的深度與廣度。長此以往,如何能夠正確的認識歷史、開啟未來?
這樣的扭曲,不只是“淺嘗輒止”那么簡單,也是對歷史的疏離,對滄桑正道的背叛。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的特殊年份,銘記下一個個“節(jié)點性”的歷史時刻,無疑是一種積極的努力。我們不僅要回望歷史的煙塵,更要打撈一個民族的滄桑記憶,以為后來者走向未來。
“歷史會逐漸久遠,但歷史的啟迪和教訓,不管承認不承認,永遠就在那兒。”習近平關于堅持正確歷史觀的深刻論述,再一次敲響了警鐘。
我們應該明白,煙塵起自東北,中國人民的抗戰(zhàn)經(jīng)歷了十四年的艱苦歷程。惟有真正了解了那一段慘痛歷史,才有可能真正觸碰到歷史深處的脈動,也才能夠真正記取教訓,自強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