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這是“一帶一路”能夠推動世界經濟復蘇的繁榮邏輯。
國際金融危機過去8年,世界經濟依然深度復雜調整。大規(guī)模系統(tǒng)性的危機沖擊雖然已經過去,但是經濟、社會、政治的不穩(wěn)定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彌漫性分布。為何求復蘇而不得,怎樣才能使世界經濟真正走穩(wěn)向好,成為困擾全球學者的新謎題。
當前世界的一個基本共識是,為了挽救危機而采取的寬貨幣、猛財政等應急之策只能把一些苦難深重的國家撈出危機淵藪,但難以從根本上改變經濟近乎停滯的狀態(tài),更抑制不了與金融危機同源的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一句話,要想治好世界經濟的病,該換藥了。
實際上,過去幾年,主要大國都在探尋根本推動世界經濟轉型升級、重回穩(wěn)定發(fā)展正軌的藥方。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但總體仍不得要領。例如,近來TPP、TTIP紛紛遇阻佐證,要想化解世界經濟當前的困局,既要高大上,還得接地氣。讓世界經濟活起來、火起來,看來干字當頭還是第一位的。
過去3年,中國“一帶一路”戰(zhàn)略作出不少切實的成績。據(jù)統(tǒng)計,過去3年,中國與沿線17個國家共同建設了46個境外合作區(qū),為當?shù)貏?chuàng)造6萬個就業(yè)崗位。僅2015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互投資總額即超過200億美元。中國同“一帶一路”參與國雙邊貿易額突破1萬億美元。貿易投資增速也高于平均水平。隨著統(tǒng)一標志的“中歐班列”緩緩駛入波蘭華沙貨運車站,從中國出發(fā),經過世界最具活力的增長區(qū),資源能源富集區(qū),抵達歐洲腹地及西歐高端消費區(qū)的中歐班列上了檔次,形成了規(guī)模和集群效應。
這些“一帶一路”建設的實績都是沿線國家從企業(yè)到個人的一個個經濟行為體促進的,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固然一次國際貿易、一項投資活動與制定一個宏偉的經貿規(guī)則相比,都很渺小。但是,無論世界經濟如何波動,這些貿易與投資總是算在成績、增長和正能量一端,是百姓得實惠的實事。有工作了、工資漲了、賺到錢了,老百姓自然歡迎。正如荀子所說,不積跬步無以成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增長邏輯。
經濟史學家在經濟與社會起源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全球范圍內經濟社會的萌芽與發(fā)展盡管在不同的地域有很強的相似性,但同樣受到自然地理環(huán)境、宗族宗教文化以及社會道德倫理的關鍵性影響。一句話,經濟的增長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與社會環(huán)境、發(fā)展程度、資源稟賦等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這樣的特征在尚未受到市場原教旨主義和極度金融自由化嚴重污染的發(fā)展中國家就更加明顯。這也就構成了每一個經濟體發(fā)展路徑和訴求多樣性的特點。
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國際金融勢力的全球控制力受削弱的背景下,各個國家就更愿意深入地反思這場危機,進而選擇一條適合本國的道路。因此,像TPP那樣通過倉促的談判、短時間內就達成一個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高水平的經貿合作框架是不容易的,其本身也是脆弱的。僅從經濟學關于“集體行動”理論本身出發(fā),這樣做要么難以成功,要么像美國這樣的主導國家必須付出很大代價才能實現(xiàn)。從目前看,TPP雖經各國政府簽署,但卻首先在美國受到很大阻力。這表明,美國百姓已經切身感受到為了制造TPP這樣一個空中樓閣,至少眼前的利益受損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