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武將之死與魏、吳的命運
疾疫爆發(fā)不僅造成平民和士兵大規(guī)模死亡,著名的士人武將也深受其害,史書有明確記載的是217年的那場大役。是年,曹軍征吳,行至居巢,瘟疫爆發(fā)。隨軍出征的兗州刺史司馬朗親自巡視士兵病情,不幸感染疫病而死,時年四十七歲。司馬朗是誰?司馬懿之兄,司馬家族的杰出人物之一。
五個著名文人也死于這場大瘟疫,他們就是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徐干、陳琳、應玚和劉楨。作為曹操霸府的要員,這五人也在征吳大軍中。曹丕是建安(漢獻帝年號)時期重要的文學家,與建安七子關(guān)系密切(孔融除外)。曹丕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何可言邪!”
建安七子
212年建安七子中的阮瑀病故后,建安文學風格已由慷慨蒼涼轉(zhuǎn)為凄苦哀傷。217年五子同時去世,建安文學創(chuàng)作轉(zhuǎn)入低谷,昔日繁盛不復存在。
曹魏死于疾疫的多是文人政客,孫吳一方則基本是統(tǒng)帥和武將。因曹軍感染疫病獲勝的周瑜于210年“道遇暴疾”,忽然去世,正值三十六的盛年。209-211年,孫吳控制區(qū)域內(nèi),不僅遭遇旱災,也有疾疫爆發(fā),周瑜染上的暴疾很可能就是當時流行的惡性傳染病,這真夠諷刺。另外,孫吳宿將程普與周瑜同年去世。
作為孫吳最有天賦的軍事家,周瑜之死帶來的損失幾乎無可彌補。不過,周瑜和程普之死僅僅是孫吳統(tǒng)帥武將厄運的開端。217年,接替周瑜的魯肅(45歲)也 突然病逝,與建安五子去世是同一年。史書中沒有對魯肅疾病的描述,但事出突然,死因很可能就是那年的大瘟疫。與魯肅同年去世的還有猛將凌統(tǒng),年僅二十八歲。
凌統(tǒng)(189-217年)
219-220年,東吳和曹魏,接連流行疫病。219年關(guān)羽戰(zhàn)襄樊,威震華夏,孫權(quán)秘密與曹操結(jié)盟,計劃偷襲荊州。出征荊州的孫皎于 219年去世。策劃偷襲荊州的主謀,魯肅之后的孫吳統(tǒng)帥呂蒙于220年不治而逝,年僅四十一歲,又是盛年。另一個參與討伐關(guān)羽的蔣欽于同年病逝,此外甘寧 也在220年病逝。一年左右時間,孫吳連失四員武將。
呂蒙(179-220年)
歷史學者張大可認為孫權(quán)據(jù)有江南、未能北上統(tǒng)一中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統(tǒng)帥和武將的過早凋零。
東吳建國前后的四任統(tǒng)帥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都兼資文武,但前三者盛年早逝;東吳十二員虎將中有十位在孫權(quán)稱帝(229年)前去世,而其中的程普、凌統(tǒng)、甘寧和蔣欽可能因疫病,在孫權(quán)稱吳王(221年)之前就死去。過多軍事統(tǒng)帥與重要武將的早逝,令孫吳與曹魏爭霸的實力大打折扣。
蔣欽(?-220年)
史書對上述諸將的死因沒有明確說明,但從時間上看,他們死于疫病的可能性很大。相比于對戰(zhàn)爭勝負的直接影響,疾疫所致的人才損失進而影響歷史走向,是隱而不見、難于識別的。
曹魏也有多位士人死于疾疫,但沒有一個是核心的謀臣或統(tǒng)帥,再加上中原人口稠密,遠多于孫吳,曹魏后期依舊人才輩出、國力強盛。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