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教育累積了五千多年的經(jīng)驗,具有五千多年的效果。認識和總結(jié)這些經(jīng)驗,對于提升今天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長善救失,倫理道德教育從家庭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一些歐洲學者一直在探討:為什么四大古代文明中其他三個文明都消失了,唯有中華文明得以承傳下來,并且歷經(jīng)幾千年、經(jīng)久不衰?他們經(jīng)過研究最終得出結(jié)論:那是因為中國人特別重視家庭教育的結(jié)果。歷史證明,這個結(jié)論完全正確。
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特色之一是長善救失,即以完善人格為教育的出發(fā)點和目的,而不僅僅止步于傳授知識和技能?!抖Y記·學記》中講:“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說文解字》中講:“育,養(yǎng)子使作善也。”《孟子·滕文公上》中記載:早在堯帝時期,有感于百姓“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的狀況,就任命契為主管教育的官員,教導人們懂得五種最基本的倫常大道: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種倫理關系構(gòu)成了古代相當長一段時間里的社會、國家、民族、時代背景下人們必須面對的最基本倫理關系。古人認為“人無倫外之人”,也就是說,把這五種基本的倫理關系處理好了,整個社會的人倫秩序才是井然有序的。左丘明言:“人棄常,則妖興。”說的就是倫理關系崩壞的后果。
古人進行倫理道德教育,尤重在家庭開展此類教育。這個做法至今仍具有合理性。這是因為,人從一出生開始,首先面對的就是家庭關系,正是在家庭之中,孩子從父母,特別是母親身上,學會了如何處理好這些基本的倫理關系。因此,古語講“閨閫乃圣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如果一個孩子在家里接受了母親的言傳身教的影響,知道如何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與人和睦相處,形成了謙恭有禮、嚴謹誠信的態(tài)度,培養(yǎng)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品德,走上社會之后自然知道如何與領導、同事、朋友乃至與陌生人和諧交往。
正是因為傳統(tǒng)社會重視從家庭(族)開始就進行倫理道德教育,因此我國流傳下來很多家規(guī)、家訓,如《顏氏家訓》《了凡四訓》《朱子治家格言》等,“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也成為人們耳熟能詳?shù)乃渍Z。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