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明(資料圖)
張黎明,男,1969年8月生,1987年9月參加工作,2001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xiàn)任國網天津濱海供電公司運檢第四黨支部副書記、運檢部配電搶修一班班長兼濱海黎明共產黨員服務隊隊長。他以“工匠精神”自勉,不忘本來,堅守“初心”,30年扎根一線,是配電搶修一線的“活地圖”和“急先鋒”;作為 “藍領創(chuàng)客”,他精益求精,執(zhí)著創(chuàng)新,帶領團隊累計為公司產生直接經濟效益近10億元,是天津市電力系統(tǒng)唯一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一線工人。他注重發(fā)揮黨支部的組織引導功能,創(chuàng)造“六化”工作法把做職工思想工作與日常管理相融合。他把社會責任扛在肩上,成立共產黨員志愿服務隊,用愛與真誠搭起與百姓、客戶的“連心橋”。他以對黨的無限忠誠、對事業(yè)的堅定執(zhí)著、對百姓的綿厚深情書寫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時代價值。2016年初,天津市委將他作為天津重大典型進行宣傳。榮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天津市道德模范、“為民務實清廉先進典型”等榮譽。
深扎一線的“根”,滋養(yǎng)信念樹
30年來,張黎明始終沒有離開條件艱苦的配電搶修一線,因為,“電力搶修是雪中送炭、救人危急的事,干著光榮。”這是張黎明的回答,也是一個普通共產黨人對平凡崗位的承諾、對理想信念的堅守。
做好故障搶修,技術要精、地理也要熟。沒有任務的時候,張黎明總是隨身帶著筆記本,記下所轄線路的全部位置及周邊環(huán)境,回來后一條條線路圖精確地繪制下來,并弄清所有配電線路所帶的用戶及用電性質。簡單的事情重復做,重復的事情用心做,久而久之,張黎明練就了一手事故診斷的絕活,憑借線路保護動作情況、設備健康狀況、故障周圍環(huán)境,就能迅速準確的判斷出事故的基本性質和位置,為盡快送電爭得了寶貴的時間,被同事們稱為“活地圖”。
張黎明服務的轄區(qū)是天津市濱海新區(qū),這里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三極”,落戶在這里的世界500強企業(yè)達140多家。作為所在班組的負責人,張黎明經常在供電的關鍵時間選擇24小時值守,以便隨時投入故障搶修。“黨員就是要走在前,干在前,凡事比別人多做一些,做好一些。”海河隧道工程是我國首次在高地震區(qū)修建沉管隧道,備受矚目。2014年10月子夜12點左右,海河隧道建設工地突然停電,海河隧道負責人給張黎明撥通了求助電話,與此同時,張黎明也接到公司調度的電話,要求他們迅速開展全線故障排查。僅2個小時,挖斷的電纜就被重新接好。搶修結束后,張黎明還主動給參建的施工隊伍培訓,防止此類事故再次發(fā)生。
多年來,他從未關過手機、更不會讓手機沒電或欠費,有時候夜里聽到下雨了,他也習慣性地把手機握在手里,為的就是第一時間接到電話、第一時間趕到現(xiàn)場、第一時間解答疑難。搶修一線工作常常與危險相伴,但張黎明還是選擇毅然前行。2015年8月12日23:30左右,濱海新區(qū)開發(fā)區(qū)瑞海公司倉庫發(fā)生連續(xù)爆炸,16分鐘后,張黎明就率隊抵達距離爆炸點不足1.5公里的事故現(xiàn)場,到次日凌晨五點,共往返醫(yī)院和事故現(xiàn)場8次,為20多名傷員搶下了救援“第一時間”,張黎明和他的隊員以搶險救援的“最美逆行”彰顯大愛與責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