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塞爾維亞共和國總統(tǒng)尼科利奇、波蘭共和國總統(tǒng)杜達邀請,近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兩國進行了國事訪問。這也是兩國領導人自去年11月26日,來華出席第四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后,再次與習近平會面。
短短半年時間,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之間的關系、合作都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此次訪問,塞、波兩國國內也對習近平到訪表現出了十足的誠意和熱情。位于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的中國文化中心外的道路,剛剛被命名為“孔子大街”,廣場則被命名為“中塞友誼廣場”。
中國為何在中東歐國家間如此受歡迎?
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東歐研究中心教師彭裕超認為,目前在塞爾維亞、波蘭等中東歐國家,正掀起一股中國熱。無論是政府和民間,都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fā)展戰(zhàn)略、發(fā)展道路和成功經驗懷有濃厚的興趣。
他說,波蘭和塞爾維亞兩國非常重視發(fā)展對華關系。不久前,波蘭外長在訪華并談到發(fā)展對華關系的重要性時就曾說:“為什么要發(fā)展對華關系?只要透過飯店的窗戶,看看上海美麗的夜景,每個人就會有明確的答案……每個歐洲國家都應大力發(fā)展對華關系。”
民心相通以致深入交往
習近平在到訪塞、波前夕,分別在兩國媒體發(fā)表了署名文章。《永遠的朋友 真誠的伙伴》《推動中波友誼航船全速前進》,習近平以國家間的友誼為題,展現了中國面向中東歐有關國家、及在發(fā)展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態(tài)度和決心。
“友也者,友其德也”“患難見真情”,習近平在文章中用最直白的語言,概述了中國與塞、波兩國的關系。
彭裕超表示,深厚的傳統(tǒng)友誼、堅實的民意基礎、高度的政治互信、務實的經濟合作是塞、波兩國與中國交往的最大特點。
在近代歷史上,中國和塞爾維亞、波蘭等國有著相似的經歷和命運,都曾為抵抗外族侵略,爭取民族解放而浴血奮戰(zhàn)。中東歐國家也是最早承認新中國,并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中國和中東歐國家人民相互支持,彼此尊重,留下了很多友好交往的佳話。
因此彭裕超認為,這些歷史奠定了雙方合作的民意基礎,“可以說,民心相通是中國同塞、波等國深入交往的重要基礎”。
彭裕超特別提到,塞爾維亞、波蘭兩國和中國在政治有著高度互信,兩國分別是中國在中東歐地區(qū)的第一個和第二個戰(zhàn)略伙伴關系國家。近年來,雙方高層往來不斷,相互理解不斷深化。良好的政治關系,有助于中國與上述國家的全方位合作。
此外,彭裕超還表示,習近平此訪將推動中塞、中波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推動雙方的人文教育交流與合作,“中塞、中波雙方在科技、教育、藝術、創(chuàng)新文化產業(yè)、人文交流領域的合作,必將得到全面的加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