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提出長江三峽工程設想的是孫中山先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經過了長期、廣泛的論證,全國人大終于在1992年4月5日通過了《關于興建長江三峽工程決議》。從此,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進入了具體實施階段,經過近兩年的準備工作,三峽工程于1994年12月4日正式開工。1997年11月8日,三峽工程截流成功。
三峽工程的壩址選定在湖北宜昌三斗坪。三峽工程為一等工程,主要建筑物為一級建筑物,按千年一遇洪水進行設計,萬年一遇洪水加入10%進行校核。樞紐建筑物主要由攔河大壩、水電站廠房、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組成。為了保證施工期間長江干流不斷航,采用“明渠通航、三期導流”的施工方案,總工期17年(1993~2009年),計劃2003年首批機組發(fā)電,永久通航建筑物通航。為確保三峽工程順利進行,1993年1月,國務院成立了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由李鵬擔任主任,鄒家華等擔任副主任。
三峽工程是一項舉世矚目、全民關心的巨大工程。不少專家認為,它的建設不僅具有防洪發(fā)電和航運效益,同時還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環(huán)境效益。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