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佳節(jié)。幾千年來,一幕天人合德的“大戲”每年上演,積淀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
舌尖橫掃的端午。端午首食粽子,粽子起源于上古包烹、石烹。燧人氏鉆木取火,人們以樹葉包裹食物煨烤,剝葉而食,乃粽子雛形。春秋,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角,即角宿,星官名,“角”中有“刀”,代表競爭、角逐,用以避邪。黍,黃黏米,代表“陽”,菰葉為“陰”?!端貑枴氛f:“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陰陽結合,順應端午陽氣盛而陰氣伏,有驅邪納福、祈求平安之意。
端午還吃五黃,即雄黃酒、黃魚、黃瓜、蛋黃、黃杏,以補青黃不接。再吃五紅,烤鴨、紅莧菜、紅油鴨蛋、龍蝦和黃鱔,意在嚇退蛇虺、蟾蜍、蝎子、蜈蚣與壁虎等“五毒”,且增陽氣。
五彩編織的端午。東漢《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端午前夕,農(nóng)家主婦,以五彩線合拈成繩,放院中受日月精華、天地靈氣,于端午之晨,拴兒女脖頸、手腕,俟夏日大雨過,彩虹升天之時,摘下,拋入河中,意在將瘟疫沖走,兒童可續(xù)歲安康,乃至飛天成龍;有乘孩子熟睡時,拴掛五色布或五彩麻扎成的小掃帚、小簸箕、小黃瓜、小辣椒、小紗燈、小老虎,謂之掛“老虎素”,民俗以為驅避病虐;又拴內藏川芎、白芷、蒼術、冰片、薄荷等中藥,外形如瓜果、花卉、鳥獸、魚蟲的香囊,即香荷包,用以開竅、去瘟、清熱、解暑。
山野采擷的端午。端午又稱“天中節(jié)”,天中有“五瑞”,采擷以克“五毒”,民間尤以采菖蒲、艾草為盛。《春秋運斗樞》記載:“玉衡星散為菖蒲”,古人篤信菖蒲,行氣止血、延年益壽。艾蒿性溫、味苦,可入藥,艾卷灸治多種疾病。端午采艾,趁太陽未出山前,用以洗浴,俗傳可明目健身,不受蚊蟲叮咬。如虎之艾,如劍之蒲,懸于門楣,遠觀翠綠,近聞清香,邪祟不敢近前。吉林孫介眉在《端午曉起》中寫道:“村兒賣芍呼深巷,曉籟傳呼耳鼓麻。門懸蒲劍艾枝斜,簪插靈符另避邪。”
龍舟競渡的端午。龍舟競渡,一說源于我國古代“龍子節(jié)”;一說“起于越王勾踐”;一說源于“黃絹幼婦,外孫齏臼”碑上的曹娥;一說紀念春秋吳國名將伍子胥;而十之八九說的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作為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鑄就了中華民族壯懷激烈的氣節(jié)和風骨,彰顯了光耀大地山川、朗照后人的精神力量。
隋唐,龍舟競渡大盛,唐穆宗曾“大合樂于魚藻宮,觀競渡”。明清,龍舟競渡未歇,“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清乾隆時期,競渡達到鼎盛。中國龍舟競渡也傳入韓國、日本和東南亞許多地區(qū),例如韓國的“端午祭”,龍舟競渡是一項必不可少的運動。
天有恒久運行之規(guī)律,人有持之以恒之美德。端午是天人合一的節(jié)點,天人合德的一幕大戲。粽子香廚房,艾葉香滿堂,天中采五瑞,人人吃五黃;江河龍舟賽,五彩繡端陽。一歲歲刻印的民族記憶,充盈斗牛的偉大智慧,將與天地日月長存。
(作者為吉林省民俗學會理事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