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琵琶的不能不懂洞簫的旋律,而吹洞簫的不能不理解琵琶的指法,所以我們的音樂家是各個樂器都得通。今天還保存的歌詞大部分都是宋詞的題詞,是長短曲。曲我們也叫散曲,也叫金曲,也可以叫戲曲,梨園歌舞戲所使用的南音曲牌,全部都屬于曲的這個類別。因為南音是曲牌體,而且南音有6種節(jié)奏變化。
南音拍子的算法非常特別,我們拍子一般都是一二三四,二二三四,這樣算的,但是南音的拍子不這么算,南音的拍子非常符合我們傳統(tǒng)的陰陽。再看譜,譜是沒有歌詞的,也就是西方音樂說的標(biāo)題音樂。南音還保存有16套大曲,它的節(jié)奏、它的旋律非常美妙、非常婉轉(zhuǎn)、非常動聽。它大部分描述的都是適時季節(jié),跟自然景觀相關(guān)的,像《八駿馬》、《白鳥歸巢》、《八展舞》。所以這三類也就形成了南音的全部,也叫宮詞譜。
琵琶的指法也就是南音的目,重要的目,比如柔音,可以滑音,可以反手吟音。但是南音的琵琶是最被約束的,最被規(guī)范的,因為它代表樂譜,是至高無上的經(jīng)典,背離了,指法亂了,這個音樂就會亂,就會失去它本來面目。所以琵琶的指法是南音的根基。南音是五音記譜法,學(xué)習(xí)南音就要鍛煉到一目三行。它有歌詞,一目三行看下來你知道怎么演奏它了,也知道怎么唱它了,而且是非常百分百的精準(zhǔn)。任何一個樂家,任何一個唱家都不能背離它的原則。所以它能夠千年傳承,而不會散亂,這個就是南音的拍。這張圖片是漢唐樂府在2009年在法國演出時照的。那一年我們的演出得到了法國最佳媒體的舞蹈評論獎。還有,2002年《韓熙載夜宴圖》的首演就是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歌劇院,那是非常轟動的事情。在2007年《韓熙載夜宴圖》的演出也第一次回到了大陸,2007年的中秋在故宮舉行了演出。2008年漢唐樂府的另外一個大型的南音樂舞《洛神賦》也在故宮進(jìn)行了演出。
也許很多人想問我,南音真的有那么古老嗎?我們姑且從梨園教坊開始說吧。梨園歌舞戲是唐玄宗時代的,田都元帥雷海青當(dāng)年是梨園的總教頭,而且生旦凈末丑這些角色,還是雷海青給塑造出來的。那么唐宋以前,絲竹更相和,執(zhí)節(jié)者歌,這是《漢書》記載的。漢代的宮廷雅樂叫相和歌,也叫相和大曲,也叫相和舞調(diào)記。后來魏晉的清商三調(diào),就是相和大曲的遺曲。名字改了,可是這個音樂是保存了下來。南音有四種舞調(diào)式,我們有叫五通管這是一種調(diào)式,四通管是另外一種調(diào)式,被式管那又是另外一種調(diào)式,說到這個調(diào)式就很古老了,而且是很固定的。最早記載南音這兩個字出現(xiàn)在《呂氏春秋音初》篇,所以南音這個名詞我們可以追溯到非常非常久遠(yuǎn)的時期。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