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與整體的關系
深思制度 精思文化
有研究者提出,文藝作品反映黨風廉政建設,要處理好刻畫個體行為與制度整體的關系。
我們要以對制度和文化的思考克服人物臉譜化的弊病。臉譜化由于對人性和現(xiàn)實的復雜性缺乏理解和表現(xiàn),難以引發(fā)共鳴。這些年人們常說不倦的《亮劍》主人公李云龍形象的塑造,給我們以正面啟示。有評論家指出,李云龍這個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在于作家都梁生動地表現(xiàn)了具有男性魅力的打不死的鐵膽英雄、真正的精神英雄。這樣的立體形象,背后是對制度變遷的深刻思考。從唯物辯證的角度看,正面多一點還是反面多一點,不是評價一個文藝形象是否成功的標志。我們在塑造一個人物時,唯有在深刻思考的支撐下,才能全面而深入地認識人物,真實而立體地反映人物,進而賦之以感染力。
文藝作品如何才能完美地把制度性思考與現(xiàn)實問題結合起來是關鍵命題。京劇《鍘美案》里,包拯冒著生命危險,將犯下大罪的駙馬爺陳世美繩之以法。一些年輕司法工作者看了此劇卻不禁問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需要冒著生命危險才能守住司法正義以及為官做人的道德底線,有幾個人會像包拯那樣義無反顧呢?有研究者認為,在這方面,電視劇《北平無戰(zhàn)事》達到了一個新高度。這部電視劇以解放戰(zhàn)爭后期國民政府的幣制改革和反腐敗斗爭為背景,提出在腐敗橫行的社會里,改革還能不能推行,改革還有沒有意義。這部作品不僅是回看歷史風云,對于處于改革和反腐敗斗爭中的今天也有啟示:腐敗與改革賽跑,反腐敗就是要為改革贏得時間;如果輸?shù)袅烁母?,就只能坐等國家被腐敗拖垮?/p>
我們還要善于從文化層面思考。文化自信是“三個自信”的總源頭。從文化層面著力,筑起價值觀的防線,是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方面。王岐山同志就曾指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就是中華文化的DNA,滲透到中華民族每一個子孫的骨髓里。”社會問題的產(chǎn)生與文化DNA的變異有關。當前社會比較突出的問題是一些人價值觀缺失,觀念沒有善惡,行為沒有底線。這方面的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就難以順利推進。而糾正扭曲的社會心態(tài),最根本的還是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在此方面,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話劇《這是最后的斗爭》正因其融入了創(chuàng)作者在文化與價值觀層面的深入觀察和思考,才使其超越了一般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品的窠臼,獲得了觀眾的肯定。我們在創(chuàng)作反映黨風廉政建設的作品時,一定要融入文化思考,像習近平同志所強調的那樣,“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xiàn)地體現(xiàn)在文藝創(chuàng)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