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也需要“去產能”
近年來,市場競爭空前激烈,各行各業(yè)都在改革,都要“去產能”,為什么書店可以例外?我所在的城市,新華書店從某些黃金地段不斷退縮,集中抓好幾個主要地段書店,私人書店消亡不少,沒有引起市民恐慌,為什么一定要留住書店呢?民眾閱讀方式多元化,閱讀量未必減少,為什么要留住書店呢?
現實倒逼書店“去產能”。對于“新華”系書店來說,單純圖書的零售份額已經很少,大部分的利潤來源于教科書和教輔書銷售,經營壓力日益增大。博雅書店是中山市內較大型的書店,單純的圖書銷售收入大約占總收入的四成以上,但事實上近年受電商沖擊還是挺明顯的。書店當主動適應“去產能”。
民眾逼迫書店“去產能”。4月17日(周日),博雅書店座無虛席,各個區(qū)域內到處可見埋頭“啃”書的大人小孩,讀書氛圍如此火熱,店員卻對記者感嘆:“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在此消磨時光。“蹭讀”者挺多,買書人很少,側面說明民眾并不真心支持實體書店,并不關心實體書店死活,不擔心閱讀無場地。
談論實體書店“去產能”是一個犯忌的話題。“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假,但是未必就需要人手一冊,未必就需要書店多多益善?;ヂ?lián)網時代為民眾讀書提供了數字化閱讀等諸多便利,應當承認這個現實,數字化閱讀的蛋糕可以大一點,紙質閱讀的蛋糕可以少一點,實體書店需要“去產能”的脫胎換骨變革。
以前很多企業(yè)經常買書,支持員工學習。鑒于必須節(jié)能降耗的嚴峻形勢和員工閱讀方式的多元化,近年來,企業(yè)不斷創(chuàng)新,如采用刻錄光碟、制作幻燈片等形式,豐富員工的數字化學習,買書雖然少了,員工學習卻并沒有減少。企業(yè)在積極改革,書店豈能旁觀?書店不能墨守成規(guī),不能拿“開卷有益”來辯護,為了適應社會的發(fā)展趨勢,實體書店也需要“去產能”,方能讓書店在市場化的大潮中浴火重生。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