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精神脊梁,必須正確把握實事求是原則與正面宣傳為主的關(guān)系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堅持正面宣傳為主,這既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原則,也是時代要求。一方面,我國社會積極正面的事物是主流,消極負面的東西是支流,要正確認識主流和支流、成績和問題、全局和局部的關(guān)系,客觀展示發(fā)展進步的全貌;另一方面,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必須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調(diào)動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
堅持正面宣傳為主,關(guān)鍵是提高質(zhì)量和水平,增強吸引力感染力。在堅持正面宣傳為主方面,各級各類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堅持得比較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有的新聞報道居高臨下、空洞說教;有的存在模式化、套路化現(xiàn)象;有的形式上轟轟烈烈、排山倒海,實際效果一般。正面宣傳要真正產(chǎn)生影響、受到群眾歡迎,就要改進創(chuàng)新形勢宣傳、成就宣傳、典型宣傳、主題宣傳等,讓群眾愛聽愛看、產(chǎn)生共鳴。
那么,堅持正面宣傳為主,與堅持實事求是是不是一致?與新聞的真實性是不是有沖突?把握實事求是原則與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關(guān)系,重在堅持“三個一致性”。
一是堅持正面宣傳為主與堅持新聞真實性的一致性。新聞報道要有問題意識,但問題意識不是說只報道黑暗、負面,看不到光明、正面。雖然報道的一些問題是真實發(fā)生的,但如果只報道這些問題,那只是部分真實或局部真實。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攻其一點、不及其余,某一葉、某一點可能是真實的,但在總體上卻背離了真實性。
二是堅持正面宣傳為主與開展輿論監(jiān)督的一致性。輿論監(jiān)督的出發(fā)點應當是積極的、善意的,態(tài)度應當是理性和建設性的,方式方法應當是合法的、遵守政治紀律和宣傳紀律的。媒體發(fā)表輿論監(jiān)督報道,事實一定要真實準確,分析一定要客觀,不要把自己放在“裁判官”的位置上。
三是堅持正面宣傳為主與開展輿論引導、進行輿論斗爭的一致性。對社會上存在的思想認識問題,要加強正面引導,澄清模糊認識,引導人們分清正誤、明辨是非。對敵對勢力惡意攻擊、肆意歪曲,特別是那些攻擊黨的領導、攻擊社會主義制度、歪曲黨史國史的言論,要堅決予以回擊,決不能讓那些人在那里造謠生事、渾水摸魚、煽風點火、信口雌黃。這方面我們必須增強主動性、掌握主動性、打好主動仗。
挺起精神脊梁,必須自覺抵制西方新聞觀等錯誤觀點的影響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從誕生的那一天起,與資產(chǎn)階級新聞觀的交鋒和斗爭就從未停止過。在新的輿論環(huán)境和媒體格局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交鋒和斗爭在某種程度上更加激烈、形式更加多樣,但其實質(zhì)都是為了爭奪人心,最終的指向都是為了奪取政權(quán)。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guān)旗幟和道路,事關(guān)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guān)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事關(guān)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guān)黨和國家前途命運。
西方新聞觀即資產(chǎn)階級新聞觀的最大特點是具有欺騙性,標榜媒體是所謂的“社會公器”“第四權(quán)力”,鼓吹抽象的絕對的“新聞自由”。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認為新聞自由是具體的、歷史的、相對的。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把報紙視為“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達者,是人民千呼萬應的喉舌”。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又認為,新聞自由是有階級性的。列寧就曾提出報刊的黨性原則,對為什么要堅持黨性原則、怎樣堅持黨性原則作了全面的論述,并指出,只有無產(chǎn)階級的新聞自由才是真正為勞動人民所擁有的自由。
事實上,西方新聞觀的所謂“新聞自由”,更多的是對其他國家進行負面報道的“自由”,特別是對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不同的國家,進行抹黑、丑化和妖魔化。這種西方新聞觀,對我們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影響不能忽視,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和警惕。因此,抵制西方新聞觀的影響,在新聞理念上,必須堅持“相對自由”、反對“絕對自由”,堅持“有限客觀”、反對“無限客觀”;在新聞實踐中,必須堅持導向為本、反對炒作為樂,必須堅持社會效益第一、反對經(jīng)濟效益至上。
任何新聞輿論都有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沒有什么抽象的、絕對的自由。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自覺抵制西方新聞觀等錯誤觀點的影響,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不僅成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指南針”,而且成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精神脊梁,成為抵制西方新聞觀等錯誤觀點影響的“防火墻”。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對于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來說,這個“根本”和“泉源”,就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只要我們堅定地挺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這個精神脊梁,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就一定能夠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能夠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
(作者系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