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9月北京故宮“石渠寶笈特展”的人頭攢動大排長龍,到今年3月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館屢屢預約爆滿,文物的歷史內涵和時代價值日趨凸顯。在12日的全國文物工作會議上,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表示,將進一步發(fā)揮文物資源的獨特作用,啟動“互聯(lián)網(wǎng)+中華文明”行動計劃。
“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文物是活的歷史,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輝煌歷史的見證,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甚至是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夏商周斷代工程,就是已出土文物和史料記載印證的結晶。保護文物,于千秋而言,是五千年文明傳承的必要舉措,是華夏子孫民族文化基因種植的必然。于當代而言,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關鍵點,文化軟實力提升既是大國崛起的題中之義,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國家文物局所要啟動的“互聯(lián)網(wǎng)+中華文明”行動計劃,就是提升文物保護意識、豐富文物保護手段(互聯(lián)網(wǎng)+),并與中華文明的弘揚、民族復興緊密相關,是對“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新型“文物政績觀”的強化、傳揚,所謂“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城市責任,絕不是說說就算了的,而是要有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強化。“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總書記對文物保護、歷史文化傳承有著特別的關注,而“互聯(lián)網(wǎng)+中華文明”行動計劃的啟動,勢必會將總書記的“文物政績觀”落到實處。
“以古人之規(guī)矩,開自己之生面”。古人刀耕火種,今人機械耕作,所以新時代背景下新手段,我們看到了“互聯(lián)網(wǎng)+”被應用到了文物保護上,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讓更多的人便于瀏覽我國各地的文物博物館,鑒賞各地的珍貴文物,也有利于建立各方相連的文物保護網(wǎng)絡,實現(xiàn)文物盜賣的網(wǎng)絡監(jiān)督,實現(xiàn)文物盜賣一鍵舉報,實現(xiàn)抓捕文物販子人人接力,提升博物館的公共服務水平……都可以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的風力。
“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我們要讀懂總書記所講的中國特色文物保護之路的涵義,統(tǒng)籌好文物保護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更是要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而“互聯(lián)網(wǎng)+中華文明”行動計劃,就是將文物保護與人民共享、民族復興相結合。比如,將遼寧阜新“萬人坑”遺址作為激發(fā)愛國熱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場所;建立中共六大紀念館,是要銘記歷史,是要繼承和發(fā)揚中俄傳統(tǒng)友誼,促進兩國世代友好;習近平為法國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漢風-中國漢代文物展”題寫序言,期待這次展覽使“法國和歐洲觀眾能夠更為形象地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傳承”……我們有理由期待,“互聯(lián)網(wǎng)+中華文明”行動計劃一定能啟迪“特色文物保護路”,為人民共享文化成果與民族復興助力,傳承歷史開啟未來。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立場,僅供參考?!?/p>
網(wǎng)友之家欄目投稿郵箱為:jst71ztz@126.com,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歡迎加入網(wǎng)友之家交流2群:531249826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