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代購
基本沒影響仍是香餑餑
對于消費者而言,購買海外商品不只有電商平臺一種渠道,不少海淘的“鐵粉”依然熱衷于個人代購。
被網友調侃為“人肉代購”的海淘方式近年來擠爆了朋友圈。“留學生要回國、空姐要返航、商務人士要出差,這三種就是最佳的代購渠道。”熱愛“海淘”的大學生李穎幫記者總結起找代購的經驗。托國外工作的老同學、親戚朋友幫忙買后郵寄回國,也是不少消費者的選擇。
對于這一類的個人代購國家征收的是行郵稅。此次稅改后,個人直郵的行郵稅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上調。食品飲料、部分電子產品、金銀、家具等稅率由10%上調為15%,衣帽服飾由20%上調為30%,煙酒、化妝品等則由50%上調至60%。不過,稅額50元以內的依舊享受免征。
多位業(yè)內人士分析,稅率上調5%至10%左右對從事私人海淘網點或者個人海外代購者來說,基本沒有影響。
在俄羅斯留學的私人代購任芳也透露,雖然稅費稍有上調,但直郵或轉運只有一定幾率被海關抽查開包,因此不會影響顧客購買的熱情。不過,隨著國家對灰色通關的查處力度加大,未來海外代購的抽查力度將進一步增加,“拼人品”的通關之路將越來越窄。
行業(yè)洗牌
受益的最終是消費者
“海淘的水挺深,找個靠譜的買手不容易。”在李穎看來,朋友圈里的代購雖然都是熟人推薦來的,但也有遇到問題的時候。此前也有海淘電商企圖通過直播海外商場促銷的方式進行特賣,讓消費者直接跟個人買手對接,如今這個模式已經暴露出問題。
在業(yè)內看來,這類C2C(個人對個人)的代購仍是一種比較低端的商業(yè)模式:依靠到大型商超“掃貨”來賺取海內外的價格差價。“私人代購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另外,一旦出現商品問題,售后基本沒有保障。”
相比之下,跨境電商平臺可以直接與國外供應商拿貨簽合同,通過保稅區(qū)以較低的價格和較快的速度將商品送到消費者手中。但為什么仍有很多人依然通過個人代購購買海外商品呢?除了對熟人的信賴,主要還是各個跨境電商平臺商品品類單一,專注于打造爆款,優(yōu)質商品較少。
一家電商平臺高層透露,過去為了避稅,平臺大量進口韓國百元以下平價化妝品,囤積在鄭州保稅倉中。事實上這并非個例,不少電商的備貨模式僅限于一些熱賣產品,主要是母嬰用品。“這種備貨模式的背后必然是燒錢的價格戰(zhàn)。”
紅極一時的跨境電商平臺蜜淘近日被傳倒閉。在2014年下半年,蜜淘曾一度成為行業(yè)中的佼佼者,但隨著蜜芽寶貝、洋碼頭、考拉海購等平臺不斷涌出,圍繞著爆款產品打起的價格戰(zhàn)讓蜜淘消耗不起。
政策紅利的消失逼迫簡單粗暴的“爆款”模式退出歷史舞臺,隨著政策的催化,跨境電商行業(yè)的洗牌期已經加速到來。
“稅改有助于規(guī)范過去幾年一直野蠻生長的跨境進口電商行業(yè)和個人代購行為。”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指出,新政的落地將有利于跨境電商行業(yè)的長期健康發(fā)展。比照過去按行郵稅政策清關,新政實施后,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通關會更加快捷。對于消費者而言,能夠購買到的商品種類將更加豐富,時效更快,商品來源和責任也將實現可追溯。
(記者 陳雪檸)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