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期以來,有關新聞敲詐的報道常見諸于報端,引發(fā)了輿論的極大關注。有關記者權利、釣魚執(zhí)法、媒體倫理、輿論監(jiān)督的話題成為了熱議焦點。事實上,新聞敲詐相對于一般敲詐行為更受關注,蓋因新聞傳媒的社會影響更為廣泛,其與輿論監(jiān)督間可能產生的錯位也更易于引發(fā)誤解。
新聞敲詐本質上是一種權力尋租行為
新聞,顧名思義是新近發(fā)生事端之見聞報道,因此其本質首先是客觀性,需將事件本身的信息客觀呈現給社會公眾。然而,由于其傳播渠道在一定程度上的壟斷性、稀缺性和廣泛性,新聞傳遞出的信息就具有了更大的權威性和影響力?,F實中,雖然人們都有自我判斷的能力,然而事實上人的觀念和看法往往受其接受的信息影響。因此,在客觀性的前提下,新聞會出現第二個特性,從客觀維度逐漸過渡到主觀維度,出現信息的引導性這一特征。由于其廣泛的影響力和引導性,新聞媒體的輿論報道權因之具有了類似于公共權力的屬性。這種準公共權力的性質要求新聞報道以客觀真實為基礎、以公共利益為歸依。
假使媒體人員借助公共渠道和媒介追求一己之利,實則典型的公權私用行為,這就是新聞敲詐備受詬病的原因。新聞敲詐主要指新聞從業(yè)人員或者冒充者以記者的名義,為獲取非法利益,以不利于報道對象的新聞稿件相威脅,對報道對象進行要挾、勒索的行為。雖然大多數情況下被敲詐對象行為確有一定程度的瑕疵,因而才愿意花錢消災、息事寧人,但這并不影響對新聞敲詐行為本身性質的判定,敲詐行為和對象的錯誤程度沒有絲毫關系。因此,無論主觀是否存在惡意,也無論主體是新聞記者還是冒充者,只要客觀上實施了以新聞報道相威脅的敲詐行為就可認定為新聞敲詐。關鍵要看是否存在以報道換取私利的不當交易。
因此,新聞敲詐首先是一種違背新聞倫理的行為,同時在任何國家它都是違反新聞從業(yè)準則的違規(guī)行為;更嚴重的情況下,它可能受刑法規(guī)制,被認定為違法犯罪行為。長時間以來,對此類行為我國的司法實踐有以敲詐勒索定罪論處的,也有因記者的國家公職人員身份被認定為受賄罪的。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2013年4月聯合發(fā)布的針對敲詐勒索罪專項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利用或者冒充新聞工作者特殊身份敲詐勒索的,超過1000元就達到定罪標準,按敲詐勒索罪處理。這一司法解釋明確了新聞敲詐行為的法律性質和后果,也足見對其的懲治力度。
新聞敲詐本質上是一種權力尋租,是用具有公共性的新聞報道換取個人利益。新聞敲詐不僅損害新聞媒體的客觀性、權威性和公信力,還會影響整個輿論生態(tài)和社會信任,現代陌生人社會基于共享信息建立的信任關系可能會因此受到傷害甚至蕩然無存。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