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其實這是因為內心是有感受的。
鄭允武:對。
主持人:您剛剛說您從小就喜歡朗誦,是您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自己聲音非常有天賦,是嗎?
鄭允武:你說錯了,我根本不知道我嗓子好。
主持人:不知道?
鄭允武:因為那時候跟現(xiàn)在的社會環(huán)境不一樣?,F(xiàn)在從小就培養(yǎng)自己的孩子是畫畫、唱歌,還有器樂,看你有什么天賦。我們那個年代沒有,就是普通的學習。中學、高中、大學,后來就是歷史原因我們下了鄉(xiāng)。我們下鄉(xiāng)唱歌也沒有想到將來當歌唱家,后來才發(fā)現(xiàn)自己有一個好嗓子,才覺得自己可以朗誦。因為咱們沒有比較,咱也不知道自己朗誦得行不行,我是到了專業(yè)文工團以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朗誦可以的。比如說我們團的經(jīng)典的曲目叫《黃河大合唱》。
主持人:都是朗誦,是吧?
鄭允武:對。
主持人:那是您嗎?
鄭允武:原來是別人,但是時代在更新,一代一代傳下去,要選新的朗誦。而且這一段朗誦之前,我們也曾經(jīng)錄過一個合唱,合唱里面也有那么一兩句朗誦,每個人來一句試試,我朗誦得還可以。后來《黃河大合唱》選朗誦,我就被選上了。
我覺得喜歡是最好的老師,不一定是你專門學。比如話劇、報幕,還有朗誦,我當時都喜歡。我記得當時有很多朗誦《周總理窗前的燈光》,我很喜歡,那種感覺就印在了腦子里。后來《黃河大合唱》是一個頌唱朗誦。
我們團還有一個經(jīng)典曲目叫《祖國頌》,是一個大合唱的經(jīng)典曲目,當時我是合唱隊員,其中就有一句站在合唱隊里的朗誦。
主持人:那詞您還記得嗎?
鄭允武:那前面是有前奏的。“啊…啊…啊…”(唱)然后就開始朗誦,一大句。
主持人:您還記得詞嗎?
鄭允武:我還記得,這個詞很短,但是畫龍點睛。
主持人:也讓我們聽聽唄。
鄭允武:好。那個氛圍里比較好……
主持人:我現(xiàn)在腦海想象著,包括您剛才哼唱那旋律也在我腦海當中。
鄭允武:我演示一下當時的那種情況。“啊,鳥在高飛,花在盛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我們偉大的祖國,進入了社會主義時代?。ɡ收b)”我很自豪地說,我朗誦的時候,不說100%,至少有將近一半的場次,我朗誦了半截,下邊就開始鼓掌。
主持人:太震撼了。正好那股勁兒,那種力量都達到觀眾心里了。
鄭允武:我理解,在組歌或者頌歌的這個氛圍里去朗誦,不能光是話界的感覺,必須得有音樂的感覺,就是說中一定要有唱的感覺。平時我們演唱歌曲的時候,我的理解,我的體會,你不能太唱了,你唱歌必須有說的感覺,你才很親切。當然有音符管著,音符管著你就容易太唱了。
主持人:就固定在那個形式了里邊,可能講述感表達內容就會欠缺,是吧?
鄭允武:特別是抒情的歌曲,特別容易純唱。“天上飄著些微云”(唱)這些不錯,但是唱的感覺中,你再加點說,一定要揉進去,我用哲學的講話叫對立的統(tǒng)一。“天上飄著些微云,地上吹著些微風”(唱),一定要揉進去,唱和說一定要互相滲透。
主持人:您再回憶一下在那個年代,在勞動當中,有沒有什么大家都會唱,而且能夠給工作生產鼓勁的歌?
鄭允武:有。比如說當時大家都耳熟能詳?shù)母枨F(xiàn)在的年輕人也許不耳熟能詳了,就是《咱們工人有力量》。
主持人:這歌名很熟,經(jīng)常會在影視劇里聽到。
鄭允武:對,這個歌非常好。我當時等于是下鄉(xiāng),我從事的是農業(yè)勞動,但是我們還肩負著屯墾戍邊的任務,我還有半個軍人的性質我們叫農工。
主持人:是在農田里生產的工人。
鄭允武:再說音樂不是那么局限的,它具有廣泛性,他的歌詞也不能局限。它是有力量的歌曲,你唱工人的歌,農民也愛聽。
主持人:它代表的都是大眾勞動者。
鄭允武:對,我們科學家也愛聽,也愛唱,它不是那么死的。
主持人:那首歌當時大家經(jīng)常一塊唱嗎?
鄭允武:是。不光我們唱,廣播也經(jīng)常放。“咱們工人有力量,嗨,咱們工人有力量”(唱)當時我下鄉(xiāng)兩個月還是三個月的時候,被選調到機務排了。
主持人:您學的是開拖拉機。
鄭允武:學開拖拉機。當時一般的拖拉機,我們叫東方紅(54型、75型),我開的那個可就大了,叫斯大林100,那叫大型車,就是100馬力。
主持人:這么大的馬力。
鄭允武:對,我們當時小修的時候都是在連隊里,大修要開到團里邊,有修配廠。我們也是穿工人的工作服,當時我們叫學員。我們大修的時候,還真掄錘,我記得我當時就一邊掄大錘一邊唱著這個歌“咱們工人有力量,嗨,咱們工人有力量”(唱)。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