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寒假不上網(wǎng)的作業(yè)奇葩嗎?
放假一個月不碰手機和電腦,本是一道別出心裁且體驗性強的作業(yè),然而各大新聞門戶網(wǎng)站在轉載報道時卻冠以“奇葩”之名,莫非遠離網(wǎng)絡一個月竟然要比完成十幾套習題還要難嗎?
如果時間倒退十年,估計老師也不會布置這樣的作業(yè)??涩F(xiàn)在,讓一個人和手機、電腦保持距離,別說一個月,就連一天也不太可能。一方面,是“低頭族”的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拒絕沉迷手機的呼聲日益高漲;而另一方面,是手機重度依賴患者諱疾忌醫(yī),明知時時刻刻捧著手機的弊端,卻依舊死不悔改地飲鴆止渴。所以,當這道不走尋常路的作業(yè)一出,不僅讓8歲的趙伊湄左右為難,就連天天苦口婆心叮囑孩子少玩手機的家長也深感“奇葩”,不碰手機和電腦究竟有多難呢?
也許換做成年人,一個月不接觸網(wǎng)絡基本等于重返原始人狀態(tài),不科學也不實際,但是對于小學生而言,其教育意義遠勝于實踐意義,絕非是嘩眾取寵的“奇葩”作業(yè)。
如今,“低頭族”的現(xiàn)象越來越趨向低齡化,不少孩子從小就開始接觸移動設備,手機可謂是最親密的同伴??赡苡腥苏f,一個月不碰手機和電腦,只是治標不治本,能否堅持還是未知數(shù),況且產(chǎn)生南轅北轍的副作用也不得而知。然而,試問有多少小學生是非用網(wǎng)絡不可的,手機、電腦在未成年人手中,幾乎等同智能的游戲機罷了。想必誰也不想看到下一代人都是低著頭看手機度過童年的吧。
一個月的寒假,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不管最終抽到這道作業(yè)的趙伊湄能不能堅持下來,對于她還有其家長都會是一種非同尋常的體驗。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在寒假這段期間,不都應該是好好地陪伴家人,或游山玩水或談天說地嗎?難道是全家人即使圍坐在一起,卻依然各自低頭玩著手機沉浸在虛擬世界里,沉默無言嗎?作為一名小學生,在生活還沒有被手機綁架之前,不是應該把握稍縱即逝的光陰去看看外面更精彩的世界嗎?去運動,去玩樂,去閱讀,去重拾離開手機之后本該屬于童年的歡聲笑語,而不是被巴掌大小的電子屏幕囚禁了童年的青春與活力。
一個月不碰手機和電腦,每天運動、閱讀、找同學們玩,這原本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期待過的假期:有看不完的漫畫書,和朋友躲在被窩看電視,吃零食……而如今,卻成為眾人口中的“奇葩”作業(yè),學生眼中的難題,不知是不是童年的不幸和悲哀。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