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介紹】
衢州孩子們眼中的“早飯奶奶” 溫暖著幾代人的童年記憶
對于自己在83歲成為了“網絡紅人”,衢江區(qū)黃壇口鄉(xiāng)黃壇口村的毛師花老人多多少少感到了一點意外。“上個禮拜很多記者過來拍我,好多批了,有的還從杭州開車過來,我都不好意思這樣麻煩大家。”昨天清早7:10,依舊堅守在路口早飯攤上的毛師花再一次見到記者時,又一次重復著說起這些話。
毛師花擺早飯攤已經有23年的歷史了,直到今天她的早飯依舊保持著老價錢——五毛錢的煎粽,五毛錢的蛋餅,五毛錢的菜粿……附近上學的孩子們親切地喊她“早飯奶奶”。正是這與時代格格不入的老價錢,讓她走紅網絡,溫暖了無數人。
師生眼里的“早飯奶奶”
她溫暖著幾代人的童年記憶
因為地處山區(qū),清晨的黃壇口村氣溫接近0℃ ,毛師花坐在廢棄的郵電代辦所門口,專注地煎炸著粽子與蛋餅。7:20,一輛公交車停下,上學的孩子立刻圍滿了毛師花的攤位。雖然忙得不可開交,但老人依舊盡量滿足每一個孩子的需求。
一位女生從毛師花手里接過兩個熱氣騰騰的蛋餅,捂在手里。她叫張夢雅,是黃壇口鄉(xiāng)中心小學的學生。“每天家里就給我兩塊錢吃早飯,這樣的蛋餅在隔壁攤上要賣兩塊一個,一個又吃不飽。而奶奶這邊才五毛錢,我買了兩個還能存下一塊錢呢。”張夢雅告訴記者,毛奶奶很信任同學,“她忙的時候就讓我們自己付錢自己找零。”
孩子們還向記者講述了不少關于毛師花的故事,譬如有的同學忘了帶錢,奶奶笑著說沒關系,以后補給她就是了;有的同學不小心砸碎了碗,奶奶根本沒在意碗,反而是關心他有沒有受傷……
“她說我們像她的親孫子、親孫女,我們看她也跟親奶奶一樣。”一位姓陳的同學說。
黃壇口鄉(xiāng)中心小學的祝春霞老師告訴記者,毛師花不僅對孩子熱情,對學校的老師也一樣。“早上上班往她攤前過,她都會笑著問我們有沒吃早飯,如果沒有的話她就會塞給我們早點。”祝春霞說,不過老師們都不太好意思收下,“因為她不肯收我們的錢。她覺得老師這個職業(yè)辛苦,應該尊敬,這是她表達的方式。”祝春霞眼里的“早飯奶奶”就像一盞燈,守護在學校門口,“也許你不會去她那里吃早飯,也許與她也沒有過多的交集,但只要看見她,心里就會很暖。”
同村人眼里的“早飯奶奶”
她牽掛孩子,我們也牽掛她
早在2012年,記者就曾報道了“早飯奶奶”的故事,當時爆料的是她的鄰居——曾在山洪中勇救三名落水者的退伍軍人毛磊。“從我讀小學起就看見她擺早點攤,有時候也會去吃。后來我去外地參軍,每隔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回來,但都看見她的身影。最難得的是她的早飯一直沒有漲價,我們村里人都說她是全浙江最便宜的早飯。”毛磊告訴記者,23年前,他10歲,毛師花奶奶擺早飯攤時,定價跟周邊的價格一致,現在看來就太便宜了。
“我們都是吃她早飯長大的。”1987年出生的村干部方誼不禁回憶起20年前的場景,“當時她的早點攤擺在橋頭的大樟樹下,她的背還沒有那么彎,皺紋也沒有那么多。她嘴里一口一個‘妹’(方言對孩子的昵稱)地喊著我們,只要叫她一聲‘奶奶’,她就很開心。”方誼告訴記者,在外面遇到年紀相仿的黃壇口人,只要一提“早飯奶奶”大家都有故事,“她不僅是我們一代人共同的回憶,更潛移默化地教會了我們很多。”
“因為‘早飯奶奶’多年堅持下來的善行,同村人都很尊敬她,關心她。”黃壇口鄉(xiāng)政府組宣委員章斌告訴記者,雖然毛師花的子女們不能常在身邊,但她有任何需要,鄰居、駐村干部、村兩委都會鼎力相助,“一直以來,她都是我們大家的牽掛。”
子女眼里的“早飯奶奶”
母親是榜樣,貼錢支持就當是幫母親
有網友算了一筆賬,雞蛋5.8元一斤,平均下來每個成本接近一元,再加上面粉、油等成本,一個雞蛋餅至少要賣一塊五才不虧本。而毛師花的雞蛋餅只要五毛錢,每賣一個她就虧了一塊錢,每天賣30個,一個月單單雞蛋餅就要虧900元,而老人每個月只有1040元撫恤金。“我從不去算虧了多少,只要能做點事情,跟孩子們說說話,我就心情愉快。”毛師花說。
很少人知道,在默默貼錢支持著毛師花五毛錢早飯的正是她的子女們。
毛師花的小兒子叫葉發(fā),今年57歲,在巨化集團上班。從2000年起,他在每個周末都會去農貿城采購,為母親供貨,后來索性買了一輛二手面包車專門用來送貨。當記者問他每個月要拿出多少錢來采購時,葉發(fā)笑了笑說:“我也沒具體去算過,因為這筆開銷收入可以承受,就當是用來幫助母親做好事。”
大女兒葉仙在衢州學院工作,一有空她也會來母親家里幫忙洗衣服、打掃衛(wèi)生。“媽媽凌晨一點就會起來,我也會幫她一起磨豆?jié){、煎粽子,準備早飯,累了幫她按摩按摩。”在葉仙的眼里,母親是個勤勞、淳樸、善良的女性。“印象里有兩次母親騎車的時候被汽車撞了,她不但沒要求對方賠償,還安慰對方。最后,治療和修車的錢都是她自己掏的。”另外兩個在外地的子女也會寄東西給母親。因為毛師花的腰不好,子女們曾勸她不要擺攤了,甚至請她去度假療養(yǎng),但都一一被拒絕了。原來,毛師花擔心的是,孩子們沒早點吃。“我們拗不過她,就只能默默支持她了。畢竟孝順孝順,就該順著老人的心。”葉仙說。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