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大平原展開了游擊戰(zhàn),村與村戶與戶地道連成片。”流暢的歌詞背后,是滿浸著鮮血的不屈記憶。冀中無險可守,日軍機動性強。蠡縣、雄縣、清苑等地都稱當?shù)厥堑氐缿?zhàn)的發(fā)源地。其實,到地下去,是對強敵不屈之下共同的不得已。蠡縣一任縣委書記曾以反右傾為名放棄地道,很快縣委被合擊。地道洞口的增加、長度的延伸甚至氣孔的設置,每一次改進都是以犧牲為代價的。
在成熟經(jīng)驗的基礎上,冀中軍區(qū)在1944年全面推廣地道戰(zhàn)。黨領導下的英雄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將一馬平川的冀中變成森嚴壁壘的戰(zhàn)場。田村地道就是那時挖的,宋振剛還記得,當時挖出的土把村里幾千米的路墊高了一尺多。據(jù)當時統(tǒng)計,到1944年冬,全冀中共挖地道1.25萬公里。
“侵略者他敢來,打得他魂飛膽也顫。侵略者他敢來,打得他人仰馬也翻!”兩萬多公里的“地下長城”成為冀中軍民抗擊強敵的有力依托。在雄縣米家務、正定縣高平村、深澤縣白莊、清苑縣冉莊、晉縣田莊、欒城縣南高村等地,都留下了地道戰(zhàn)的光輝戰(zhàn)例。
1965年,八一電影制片廠以冀中地道斗爭為內(nèi)容拍攝了電影《地道戰(zhàn)》,主題曲隨即傳遍神州大地。清苑縣冉莊地道戰(zhàn)紀念館館長閆大森說,這一歌曲,充分體現(xiàn)了廣大人民群眾在共產(chǎn)黨領導下機智勇敢、堅韌不屈、眾志成城、同仇敵愾的民族精神,影響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后來者。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