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合:在倫敦金融城市長晚宴上的演講
故事14:莎士比亞與湯顯祖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哈姆雷特的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我不到16歲就從北京來到了中國陜北的一個小村子當農民,在那里度過了7年青春時光。那個年代,我想方設法尋找莎士比亞的作品,讀了《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等劇本。莎士比亞筆下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訴的情感,都深深吸引著我。年輕的我,在當年陜北貧瘠的黃土地上,不斷思考著“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最后我立下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信念。我相信,每個讀過莎士比亞作品的人,不僅能夠感受到他卓越的才華,而且能夠得到深刻的人生啟迪。
中國明代劇作家湯顯祖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他創(chuàng)作的《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等戲劇享譽世界。湯顯祖與莎士比亞是同時代的人,他們兩人都是1616年逝世的。明年是他們逝世400周年。中英兩國可以共同紀念這兩位文學巨匠,以此推動兩國人民交流、加深相互理解。
故事15:孫中山先生在英國求學
100多年前,中國人民開始“睜眼看世界”,努力探尋救國救民的道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曾經到英國求學。在經歷君主立憲制、議會制、總統制等的失敗嘗試后,中國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時間:2015年11月5日
場合:在越南《人民報》發(fā)表題為《攜手開創(chuàng)中越關系的美好明天》的署名文章
故事16:青蒿素與越南的故事
近代以來,中越兩國人民在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斗爭中相互支持、患難與共,留下許多佳話。越南人民的偉大領袖胡志明主席曾經在華創(chuàng)立“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并指導開展越南革命活動,足跡遍布中國大江南北,同中國軍民結下深厚戰(zhàn)斗情誼,寫下了“越中情誼深,同志加兄弟”等膾炙人口的詩句。越南著名將領洪水響應胡志明主席號召,積極投身中國革命,參加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成為新中國開國將領中唯一的外籍將軍和世界上少有的“兩國將軍”。中國曾經全力支持越南開展民族解放斗爭。今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的主要研究成果青蒿素,就是源于上世紀60年代中國為支援越南而開展的抗瘧疾藥物研究。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至今仍然在兩國民眾中廣為傳頌。
時間:2015年11月7日
場合: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演講
故事17:鄭和下西洋與新加坡
15世紀初,中國著名航海家鄭和揚帆遠航,多次到訪新加坡。新加坡海事博物館里有一艘按原尺寸復制的鄭和寶船,以紀念這一偉大事件。明末清初,許多來自中國廣東、福建的民眾漂洋過海到南洋謀生,帶來了中華文化和技術,也播下了中新友好的種子。
故事18:鏡頭里的秦腔和羊皮筏子
今年7月,幾名新加坡“90后”大學生參加了2015“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他們來到中國西北,用鏡頭記錄現代中國,通過秦腔、蘭州牛肉面、羊皮筏子等元素了解和傳遞中華文化。從中國來到新加坡國立大學深造的兩名大學生則用一年時間拍攝了50個新加坡當地人物的夢想故事。相信在座的同學們身邊還有很多這樣的事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