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總供求均衡,經(jīng)濟學有個著名的恒等式:儲蓄等于投資。此等式最初由凱恩斯提出,之后便在學界流行,到今天已成為宏觀經(jīng)濟學的重要基石。眾所周知,上世紀三十年代前,經(jīng)濟學并不分宏觀微觀,是凱恩斯另起爐灶,于1936年出版了《就業(yè)利息與貨幣通論》,才搞起來宏觀經(jīng)濟學。
對經(jīng)濟學要不要分宏觀微觀,學界一直有爭論,不過此非本文重點,這里不討論。我認為目前亟待研究的是,儲蓄等于投資到底是不是總供求均衡的條件。如果是,怎樣理解“儲蓄等于投資”;如若不是,那么總供求均衡的條件又是什么?這不單是個學術問題,也事關政府調控經(jīng)濟的思路。茲事體大,有必要予以澄清。
我曾說過,所謂“凱恩斯革命”,否定的是薩伊定律。凱恩斯認為,物物交換時代供給可創(chuàng)造需求,但當紙幣出現(xiàn)后,供求便不可能自動平衡了。他的根據(jù),是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guī)律。此規(guī)律說,隨著人們收入增長,消費也會增長,但消費增長跟不上收入增長,令消費在收入中的比重下降,儲蓄增加。若儲蓄不能轉化為投資,供求就會失衡。
凱恩斯的這一觀點,追隨者多,也有不少學者為文支持。目前教科書給出的一致解釋是:一個國家假定只有企業(yè)與居民兩個部門,不存在稅收,也沒有政府支出和進出口,這樣從收入(供給側)角度看,國民收入=工資+利潤+利息+地租=消費+儲蓄;而從支出(需求側)角度看,國民收入=投資+消費。總供求平衡,意味著總收入等于總支出,即消費+儲蓄=投資+消費。等式兩邊都含消費,故左邊的儲蓄必等于右邊的投資。
上述論證看上去邏輯井然、天衣無縫,然而往深處想,這恒等式其實也有疑點,至少有三個問題值得追問:第一,儲蓄的含義究竟為何?是單指居民存款還是包括其他項目?第二,儲蓄等于投資是指“事實相等”還是“應該相等”?第三,總供求平衡是否必須將儲蓄轉化為投資?凱恩斯《通論》我讀過多遍,總覺得他講得不夠清晰且自相矛盾,下面說說我的思考。
先說儲蓄。照凱恩斯的說法,收入減消費的余額為儲蓄,顯然,他講的儲蓄就不只是存款。比如你有10000元收入,3000元用于消費,余下7000元為儲蓄。假如7000元儲蓄中你用5000元買了字畫收藏,用1000元買了股票,剩下1000元存銀行,這樣看,在凱恩斯那里儲蓄是一個比銀行存款更寬的概念,我們不妨稱為“廣義儲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