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兼容并蓄、獨辟蹊徑
中國文化的另一特點是“兼容并蓄”及其超強的學習能力,從“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到“三人行必有我?guī)?rdquo;,從“謙受益,滿招瀛”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從“陳言務去”到“學如蟬蛻”等祖訓都反映了這種的傳統(tǒng)。但這不是簡單地模仿別人,而是從不同文明中汲取養(yǎng)分,從世界各國借鑒經(jīng)驗,最終在綜合別人長處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獨辟蹊徑”。
比較之下,西方文化中更多是“三人行我必為師”的傳統(tǒng)。進而形成唯我獨尊,向別國強行地輸出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模式,結果搞得整個世界不得安寧,自己的日子也不好過。今年出現(xiàn)的席卷歐洲的“百萬難民潮”相當程度上就是西方極力推動“阿拉伯之春”給自己帶來的惡果。
中國人“兼容并蓄”“從善如流”,大膽借鑒別人之長,豐富和發(fā)展了自己,但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沒有失去自我,而是堅持了以我為主,兼容并蓄,另辟蹊徑,綜合創(chuàng)新。在政治領域內(nèi),我們把“選拔”和“選舉”結合起來,這種做法明顯好于西方光是依賴“選舉”的制度。在社會領域內(nèi),我們拒絕了西方主張的那種社會與國家對抗的制度,而是推進社會綜合治理,推動社會協(xié)商和對話,建立社會與國家高度良性互動的制度,所以我們的國家和社會都比西方更有凝聚力;在經(jīng)濟領域內(nèi),我們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制度,這是一種“混合經(jīng)濟”,包含了“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的有機結合,市場與計劃的有機結合,國企與民企力量的有機結合等,雖然這個制度還需要完善,但它已經(jīng)展現(xiàn)了獨特的競爭力,帶來了中國經(jīng)濟的飛速增長和百姓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我們還要繼續(xù)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和地區(qū)的好經(jīng)驗,但一定以我為主,博采眾長,洋為中用,另辟蹊徑,自成一家。
(張維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上海社科院中國學所所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