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8至10月,我們開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臨床研究,30例惡性瘧和間日瘧病人全部顯效。同年11月,從該部位中成功分離得到抗瘧有效單體化合物的結晶,后命名為“青蒿素”。
20世紀50年代,在中醫(y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任研究實習員的屠呦呦(右)與老師樓之岑副教授一起研究中藥。(演講幻燈片)
1972年12月開始對青蒿素的化學結構進行探索,通過元素分析、光譜測定、質譜及旋光分析等技術手段,確定化合物分子式為C15H22O5,分子量282。明確了青蒿素為不含氮的倍半萜類化合物。
1973年4月27日,經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分析化學室進一步復核了分子式等有關數據。1974年起,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繼開展了青蒿素結構協(xié)作研究的工作。最終經X光衍射確定了青蒿素的結構。確認青蒿素是含有過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內酯。立體結構于1977年在中國的科學通報發(fā)表,并被化學文摘收錄。
1973年起,為研究青蒿素結構中的功能基團而制備衍生物。經硼氫化鈉還原反應,證實青蒿素結構中羰基的存在,發(fā)明了雙氫青蒿素。經構效關系研究:明確青蒿素結構中的過氧基團是抗瘧活性基團,部分雙氫青蒿素羥基衍生物的鼠瘧效價也有所提高。
這里展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雙氫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蒿乙醚的分子結構。直到現在,除此類型之外,其他結構類型的青蒿素衍生物還沒有用于臨床的報道。
1986年,青蒿素獲得了衛(wèi)生部新藥證書。于1992年再獲得雙氫青蒿素新藥證書。該藥臨床藥效高于青蒿素10倍,進一步體現了青蒿素類藥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點。
1981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世界銀行、聯(lián)合國計劃開發(fā)署在北京聯(lián)合召開瘧疾化療科學工作組第四次會議,有關青蒿素及其臨床應用的一系列報告在會上引發(fā)熱烈反響。我的報告是“青蒿素的化學研究”。上世紀80年代,數千例中國的瘧疾患者得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有效治療。
聽完這段介紹,大家可能會覺得這不過是一段普通的藥物發(fā)現過程。但是,當年從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沿用歷史的中藥青蒿中發(fā)掘出青蒿素的歷程卻相當艱辛。
瘧疾對于世界公共衛(wèi)生依然是個嚴重挑戰(zhàn)。WHO總干事陳馮富珍在談到控制瘧疾時有過這樣的評價,在減少瘧疾病例與死亡方面,全球范圍內正在取得的成績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雖然如此,據統(tǒng)計,全球97個國家與地區(qū)的33億人口仍在遭遇瘧疾的威脅,其中12億人生活在高危區(qū)域,這些區(qū)域的患病率有可能高于1/1000。統(tǒng)計數據表明,2013年全球瘧疾患者約為1億9千8百萬,瘧疾導致的死亡人數約為58萬,其中78%是5歲以下的兒童。90%的瘧疾死亡病例發(fā)生在重災區(qū)非洲。70% 的非洲瘧疾患者應用青蒿素復方藥物治療(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ies, ACTs)。但是,得不到ACTs 治療的瘧疾患兒仍達5千6百萬到6千9百萬之多。
瘧原蟲對于青蒿素和其他抗瘧藥的抗藥性。在大湄公河地區(qū),包括柬埔寨、老撾、緬甸、泰國和越南,惡性瘧原蟲已經出現對于青蒿素的抗藥性。在柬埔寨-泰國邊境的許多地區(qū),惡性瘧原蟲已經對絕大多數抗瘧藥產生抗藥性。請看今年報告的對于青蒿素抗藥性的分布圖,紅色與黑色提示當地的惡性瘧原蟲出現抗藥性??梢姡粌H在大湄公河流域有抗藥性,在非洲少數地區(qū)也出現了抗藥性。這些情況都是嚴重的警示。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