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多歲“倔老頭”義無反顧上荒山搞綠化
從鋼城區(qū)小上峪村往南5公里有一片山巒,這里是萊蕪的最南端,與新泰市界鄰。十幾年前,這里曾是有名的“黃山子”,用村里人的話說就是山山和尚頭,處處雞爪溝。董宣和每次看到光禿禿的山嶺,心里很不是滋味。閑暇的時候,他就想,要是能把荒山變青山,山上樹高草綠、鳥語花香、生機勃勃的該有多好。在記者驅(qū)車由小上峪村南上山,在顛簸中轉(zhuǎn)過幾個彎后,前方視野里赫然出現(xiàn)了大抹深綠。一片密林的背后,是董宣和18年的堅守。
1997年的春天,60多歲的董宣和決定承包這片荒山,自己親自上山栽樹綠化。對董宣和的這個決定,老伴兒王洪英和孩子們都反對。“我就是想不通,別人都往城里走,他非得上山去吃這個苦頭。”王洪英說,本以為家里人都反對,董宣和就會放棄上山的念頭。然而,令她沒想到的是,董宣和倔脾氣一上來,一個人就上了山。“剛開始上山的時候,光禿禿的什么都沒有,一眼都能看見幾十里外的新泰。”有人說董宣和,這么大年紀了這片山什么時候能種上樹啊,董宣和說:“要是四年改變不了荒山的模樣,我就不姓董!”
董宣和夫婦為果樹剪枝。老人多年前栽下的果樹已碩果累累,就像這滿眼的綠,綴滿了山坡。圖片來源:萊蕪文明網(wǎng)
當初執(zhí)意上山時,董宣和只知道有力氣不怕吃苦就行,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綠化荒山需要大筆的投入。“沒錢啥都干不成???”董宣和說,買樹苗、買工具、雇人挖坑樣樣都得花錢。該怎么辦?董宣和硬是瞞著王洪英把老兩口攢了十幾年的養(yǎng)老錢拿了出來。他一下子就買了40把鎬頭,并從十里八村雇了二十幾位婦女,開始在山上挖樹坑。然而,山上土薄,一鎬下去全是石渣,新買的鎬頭幾天的功夫就被磨鈍了??粗沦I的鎬頭派不上用場,董宣和心急如焚。幾天后,他專門去新泰市找了一位鐵匠,他自己買了炭給鐵匠送去,讓鐵匠給打磨鎬頭。“隔一天就去打磨一次。”就這樣,上千個樹坑挖了出來。買樹苗、蓋屋子……不到一個月,董宣和的那點“老本”就花光了,最后,連雇人挖坑的工錢都付不起了。
在兒女們看來,董宣和手里沒了錢,就會知難而退。然而,讓他們更沒想到的是,倔強的董宣和不但沒有停止綠化,反而干得更起勁兒了。為了省錢,董宣和拿出了當年在公社干活的激情,栽樹、培土、挑水,一股腦的自己干了起來。60多歲的人硬是把自己當成了20歲的小伙子用,雖然經(jīng)常累得腰酸背痛,但董宣和從未退縮。這一年春天,董宣和在這片光禿禿的山上栽下了第一批樹苗。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