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現(xiàn)代教師該樹立怎樣的道德形象
■把教師視為圣人,表面上是給予了教師很高的地位,但用無人可及的圣人之德要求教師,映襯出來的是教師的平凡、平庸。
■把教師視為凡人,淹沒了教師平凡工作的不平凡之處,也就消解了尊師重教的必要性。
■把教師視為好人,顯現(xiàn)的是教師平凡工作的偉大和獨特之處,因而可以為社會各界尊師重教提供合理的情感依據(jù)。
現(xiàn)代教師究竟是普通人,還是道德完善的圣人?如何合理定位現(xiàn)代教師的道德形象?這些是廣大教師最困惑的問題,也是當前討論師德話題需要明確的基礎性問題。
新加坡南洋大學嚴元章先生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些行家對于“人之模范”這個為師的概念,根本就不肯接受。二十多年前,曾經有一位數(shù)學教授突然來看我,帶有忿忿不平的語氣對我說:“師者,人之模范?我教數(shù)學,教完就了——哪管他什么模范不模范!”當時這位教授,看來是想讓我支持他的議論;然而,我只是對著他微笑,沒有表示意見。
不知您是否同意那位數(shù)學教授的觀點,但我相信,有不少教師會把這位數(shù)學教授視為知音。的確,在社會上,人們關于教師道德形象的定位問題,存在明顯分歧。不少人把教師視為傳承文明、教人向善的精神導師,因而倡導教師必須具有圣人之德,強調教師處處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而在許多教師心目中,自己只是做份工作掙份工資的普通人,憑什么要處處為人師表?這是關于教師工作和師德修養(yǎng)的兩種不同認識和定位,我們不妨把前者稱為“圣人觀”,后者稱為“凡人觀”。
“圣人觀”是中國古代教師素養(yǎng)的總綱
“師者,人之模范”這個命題,可謂“圣人觀”的集中表達。這句話出自漢代學者揚雄筆下,是我國古代教師觀的經典表述。從先秦時期起,我國就一直不斷地探討著擇師的標準問題。擇師大抵有兩方面的標準,一是道德修養(yǎng)高,二是業(yè)務能力強。例如,戰(zhàn)國時期我國著名教育家荀子在《荀子·大略》中就明確提出了做教師的四個條件:“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凌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其中,前兩條側重德性,后兩條側重才干。《學記》從業(yè)務方面提出了做教師應該具備的條件,如知興廢、能博喻等。到了漢代,揚雄在《法言·學行》中更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命題:“師者,人之模范也。”何謂人之模范?對此,他提出了多方面的具體要求,包括知識淵博、樂教不厭、教學有法、以身作則等。按照現(xiàn)在的理解,這是一個關于教師素質結構的綜合標準,內容涉及道德水平、知識水平、教育精神和教育能力等各方面。由此可見,“師者,人之模范”這一命題,是我國古代教師素養(yǎng)的總綱,是擇師的核心標準,也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方向。
中國古代特別強調“師者,人之模范”這一命題,有其具體的歷史背景。從社會結構來分析,中國古代社會是家國同構的倫理—政治型社會,皇權是社會權力的中心,皇權的合法性源自“以德配天”的邏輯,道德教化是社會治理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維持文化大一統(tǒng)的根基。道德教化是依靠教師來實施的,教師就是代圣人言而教化萬民的人,在這種背景下,便形成了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與此相對應,對作為代圣人言的教師,也提出了很高的道德和業(yè)務要求。這一點,和西方大多數(shù)國家有明顯差異。西方古代社會更多是宗教—政治型社會,精神世界更多被教會控制,僧侶教士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并承擔教化社會的責任。相對來說,世俗的教師就只是教人讀書識字的“經師”罷了,因而,對其也沒有特別高的要求。由此可見,在我國古代社會,強調“師者,人之模范”這一標準,強調教師做一個真正的“人師”,即青年人的精神導師,是有其歷史合理性的。
在現(xiàn)代社會,在現(xiàn)代教育體系中,起碼有兩點非常明顯的變化:一方面,古代社會是等級社會而現(xiàn)代社會是平等社會。古代社會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在我國古代,士(讀書人)處在三教九流的首位,被賦予很高的道德優(yōu)越感和社會地位,而培養(yǎng)士階層的教師,無疑更是道德文章的象征和表率,處在道德金字塔的尖端。但是,現(xiàn)代社會推崇眾生平等觀念,主張沒有任何一個階層(職業(yè))具有先天的道德優(yōu)越性,在社會法制體系中,不承認任何特權公民的存在。這就是說,現(xiàn)代社會不再是依圣人言而生活的時代,讀書人更不是高高在上的特權階層,再像古代那樣賦予現(xiàn)代教師代圣人言的角色并用圣人之德要求現(xiàn)代教師,恐怕早已不合時宜。另一方面,師德標準重心古今有異。古代社會只有少數(shù)人受教育,沒有專門培養(yǎng)教師的社會機構,教師群體總量比較有限,因而更多采用從社會成員中擇優(yōu)選用的辦法。這就是古代社會關注擇師標準的原因。古代社會的師德要求,更多是一種擇師標準的表述?,F(xiàn)代社會建立了龐大的國民教育體系,推行普及教育,師資需求量極大,于是,便有了專門的教師培養(yǎng)機構,青年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專業(yè)訓練和資格認定后,就去當教師。這樣,教師有了穩(wěn)定來源,擇師問題就自然解決了,而教師如何工作,則需要建立專業(yè)標準,其中就包括教師職業(yè)道德標準?,F(xiàn)代社會的教師職業(yè)道德,是規(guī)范教師做好教育工作的紀律,是關于教師做事的要求。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