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署日前發(fā)布的穩(wěn)增長等政策措施貫徹落實跟蹤審計結果公告顯示,有7個省份的12個市縣及單位虛報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或完工量14450套。這次審計還發(fā)現(xiàn),一些地區(qū)的棚戶區(qū)改造、公共租賃住房等保障性住房項目,由于前期準備工作不充分、拆遷困難、項目調(diào)整等原因,存在未按時開工或進展緩慢的問題。同時,個別地區(qū)的保障房建成后閑置。(11月8日《貴州都市報》)
國土部、住建部等部委曾屢次強調(diào),加快棚戶區(qū)改造、安居工程建設,要嚴格土地供應,落實資金,加快進度,強化工程質量。為完成安居工程建設任務,中央還安排了專項補助資金。但是,一些地方保障房建設開工不足、進程緩慢,為應付上級部門考核,有的地區(qū)甚至虛報工程開工(完工)量。有的地方還因為選址偏遠、缺乏配套設施等原因導致保障房閑置。對于求房若渴的住房困難群眾來說,這些無疑是令人掃興的壞消息。
雖說地方政府保障房建設存在資金緊缺的情況,但這不是保障房開工不足甚至虛報保障房開工(完工)量的理由。有的地方拿了中央給予保障房的專項補貼,卻吝于建設保障房,以虛報開工(完工)量應付上級、忽悠群眾,廣大住房困難群眾的安居尊嚴何處安放?
雖說住房消費業(yè)已進入了市場化時代。但是讓群眾“居者有其屋”,政府責無旁貸。積極推進棚戶區(qū)改造,給困難群眾提供公租房、安居房等保障性住房,是政府責任的體現(xiàn)。正如上海社科院專家盧漢龍所言,福利分配不是政府對公眾的恩賜,而是一種公共職責的承擔。同樣,安居房不是恩賜,而是責任。政府從土地財政中切出一塊蛋糕,下決心壓縮“三公”消費與其他公務經(jīng)費支出,保證保障房項目按時開工、竣工,加強保障房管理,把保障房配置給需要的群眾,真的很難嗎?
與虛報保障房開工(完工)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少地方對商品房開發(fā)很賣力。一方面,商品房立項、建設如火如荼,賣地收入節(jié)節(jié)攀升;另一方面,低收入群眾渴盼的保障房工程建設跟不上?;蛘甙驯U戏可w到非常偏遠,根本不適合居住的地方。人家位于市區(qū)的棚戶區(qū)被你改造了,你卻把人家打發(fā)到一個交通不便、配套缺乏,平常看不到人影的地方去“安居”,政府的民生情懷何在?某些地方政府實際上是在選擇性作為。此前媒體曝光的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qū)以配建廉租房項目的名義向上要補貼,卻只開發(fā)商品房項目仿古一條街,根本不蓋廉租房。就是地方選擇性作為的一個例證。
對于棚戶區(qū)改造、安居工程建設,中央有要求,民眾有期盼,相關部門要督促地方政府不折不扣完成安居工程建設任務,對于保障房建設滯后,甚至“謊報房情”的地方,不能止于曝光、整改,而要明確罰則,啟動問責程序。該問責就問責,該處罰就處罰,觸犯了國家法律,還要啟動司法程序。同時,改革績效評價機制,撕下形象工程與GDP里看政績的老黃歷,多從民生角度考核官員政績,通過科學政績評價的力量,督促地方履行保障房等民生項目供給責任。地方政府除了做到保障房項目按時開工、竣工以外,還要注意保障房的選址與配套設施的完善,確保保障房項目的成色,并把有限的保障房精確分配給困難群眾,讓保障房政策真正惠及民生。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