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全英孔子學院年會上指出:“中英兩國文化中的精華正在對兩國人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產生著奇妙的‘化學反應’。”這充分表明傳統文化精髓對個人、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影響與教化經久不息,具有傳承、融和、教化和引領的特征。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說明人文精神的核心即為德行,而以德為基是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軟實力的集中體現,這表明傳統文化是大學人文教育的基石。面對多元價值碰撞、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等因素的不斷沖擊,體現中國特色的人文教育必然成為支撐中國大學教育前行的精神力量;面對西方人文精神的強勢撞擊,唯有保持民族性和秉承傳統文化才是中國大學教育立足本土、走向世界的根基與保障。
首先,傳統文化的自覺與認同是大學人文教育揚帆起航的原動力,可立大學人文教育之本。中華文明延續(xù)不斷,源于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傳統文化能夠生生不息在于被世代傳承,而文化傳承的先決條件是被知覺與認同。因此,傳統文化作為大學人文教育的根基,具有與時俱進的現實意義與實踐價值。歐美國家擁有為數眾多的世界一流大學,這些大學都根植于西方傳統文化,并在發(fā)展中將其認同與秉承,且外顯為大學精神和人文理念。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中國大學教育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伴隨思想意識領域的變遷,以及西方文化的持續(xù)沖擊,傳統文化變成了“撂荒地”,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秉承在大學趨利化發(fā)展過程中演變?yōu)?ldquo;雞肋”。大學不能以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熏陶學生,學生既無良好的傳統文化自覺性,也無基本的傳統文化認同感,而且,流于形式已經成為窒息傳統文化的枷鎖。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背景下,人文之于大學,就是在大學教育過程中,將文化精髓與世代所秉持的優(yōu)良傳統傳遞給學生,使學生在接受學科教育和技能培養(yǎng)的同時,感受傳統文化,時刻以之為鑒,塑造良好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在待人接物、與人溝通的過程中具備可期的良好表現。
自覺與認同是傳統文化“存在”的基礎,沒有存在感與實在性,傳統文化即使再被“推崇”,也無法具體化為德行。因此,大學人文教育要做彰顯傳統文化的助推者,使學生浸潤在傳統文化的濃郁氛圍中,讓“色彩斑斕”喚醒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知覺,在點滴染濡中察覺、體會,認同傳統文化強大的教育與感召力,同時更能夠明確自身所肩負的責任與使命。
其次,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是大學人文教育落地生根的生命力,可塑大學人文教育之魂。“中國歷來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統文化在大學人文教育中所扮演角色的再次強調,并且引經據典,從傳統文化在大學生的個人層面、社會層面以及國家長遠發(fā)展層面,闡述了以德立人對個人、社會、國家都至關重要。
現代社會,大學具有促進科學發(fā)展“孵化器”和社會進步“加速器”的雙重功能。大學教育“不僅在訓練一技之長,而尤在養(yǎng)成宏正通達之士;不僅在傳授知識技能,而尤在陶冶品學才識具備之完人與培養(yǎng)健全之士風”。就其根本,大學教育在提升學術水平的同時,更應注重深層次的道德與精神,不能培養(yǎng)出自恃過高、無禮無德的“學術狂人”,而更要注重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造就德才兼?zhèn)涞男氯?。唯有立德樹人才是大學之道,而人文精神的缺失必然導致大學生行為舉止,特別是人生觀、價值觀有負時代所托、社會所望,且無法使以傳統文化為根基的人文教育“遍地開花”。
傳統文化被繼承與發(fā)揚是其具有時代性的體現,只有被繼承與發(fā)揚,傳統文化才會發(fā)揮教化與引領的作用,才能彰顯傳統文化在大學人文教育中的根基地位。因此,大學人文教育要做繼承和發(fā)揚傳統文化的“大熔爐”,在注重學科教學的同時,將傳統文化與學科專業(yè)的結合作為重要導向,使傳統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內化為學生的德行標準。
再其次,傳統文化的融匯與貫通是大學人文教育多樣化實踐的助推力,可筑大學人文教育之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堅實根基。”大學人文教育主旨在于喚醒求知欲望并鼓舞生活的決心和毅力,人文教育也最能夠體現大學教育的多樣性生態(tài)。在互聯網日益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下,數字時代的大學校園更不缺少以傳統文化為題材的大學人文教育的形式與內容。大學人文教育對傳統文化的融匯與貫通,在校園里可以形式多樣。而利用“微文化”媒介,讓學生實時關注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元素注入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是高效便捷的傳統文化教育。為學生創(chuàng)設置身于傳統文化氛圍的人文環(huán)境是大學人文底蘊的展現,也是大學人文教育的另一路徑。在學生身體力行的所到之處,用多樣化形式展示傳統文化元素,隨時隨地對學生起到最佳的陶冶功效和促進作用。
傳統文化的融匯與貫通內化為日常行為規(guī)范,能凸顯傳統文化無處不在的影響力和活力,也能夠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因此,大學人文教育要搭建融匯與貫通傳統文化的大舞臺,將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有機結合,給學生提供接觸和感受傳統文化的機會與場合,在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不斷汲取和熏陶過程中,亮出傳統文化所潛藏的精氣神,筑起大學人文教育所應展現的氣魄。
優(yōu)秀傳統文化作為大學人文教育的基礎和核心是大學教育所應具有的至尚追求。當代大學人文教育必須從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元素,這是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內核和成長發(fā)展的根基。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