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ǘ?/strong>
事實上,各種文明形態(tài)、各種社會制度,無論差異多少、無論優(yōu)劣幾何,從文化根源上都在追求著一些人類的共同價值和共通目標,只不過道路不同、程度不同、快慢不同、側重不同,但是不影響殊途同歸的本質和諧。
不同地區(qū)、不同人民,有不同的文化心理和實際情況,這就必然影響著操作方法和社會秩序的不同。打個簡單形象的比喻來說:
在班級里進行教學,只有五、六人的小班教學,與有著五、六十人的大班教學,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上肯定是大相徑庭的。小班教學,可以實行最大程度的自由主義,可以人人發(fā)言、可以流動課堂;而大班教學,首要任務是必須嚴格保證課堂秩序,而后只能按照班級平均水平維持進度,在這種狀況下,“一言堂”的知識均等傳達,已經(jīng)是最大程度的教學公平了。
那么,倘若用單一情況下的教學法則去肆意批判另一種情況下的教學法則、甚至強行對方生搬硬套自己,那才是危害性極大的一種“殺頭便冠”行為,不僅不是先進的、科學的,反而是偏激的、狹隘的。
正如《論語》里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無論人多人少,無論勢力大小,都不敢輕慢,都寬宏安泰,這就是孔子提倡從政美德中的“泰而不驕”。
所以,不同道路的高下之分不能簡單判定,只有合適與否才是高明與否的判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