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而復得的帝國
與阿富汗復興的斗士舍爾沙的沖突是胡馬雍不幸的開始。1539年和1540年他兩度被舍爾沙打敗,軍隊喪失殆盡,從而毀滅了巴布爾在印度的事業(yè),使印度斯坦的統(tǒng)治又再次轉(zhuǎn)入阿富汗人之手,胡馬雍也不得不開始他約15年的流亡生活,后來他時來運轉(zhuǎn),得到伊朗薩非王朝的幫助,趁舍爾沙建立的蘇爾王朝內(nèi)亂之機,卷土重來,挽回了以往的失敗,巴布爾開創(chuàng)的帝國總算失而復得。這樣的一波三折,一方面是由于胡馬雍的無能造成的,另一方面卻也同巴布爾的早逝使他無法鞏固自己對于北印的征服有關(guān)。據(jù)說,胡馬雍生過一次大病,巴布爾曾為此熱切地向真主祈禱,要真主把他兒子的病轉(zhuǎn)移到他自己的身上,因此在兒子開始好轉(zhuǎn)的時候,父親的健康就漸漸垮了下來,到胡馬雍康復后兩三個月,他就去世了。而他那個叫做“幸運者”(胡馬雍名字是“幸運者”的意思)的兒子卻未免太名不符實了,1556年1月,恢復了莫臥兒統(tǒng)治的胡馬雍,還未盡情地享受得之不易的勝利,就意外地從德里的藏書樓的樓梯上跌了下來,并因此而喪命。當時他遠未確保對印度斯坦的霸權(quán),不過,胡馬雍的兒子要比他強得多,這個叫阿克巴的第三代帝王擴大并鞏固了乃祖父開創(chuàng)的莫臥兒帝國,成為這座輝煌的“帝國大廈”的建筑師。
胡馬雍陵是伊斯蘭教與印度教建筑風格的典型結(jié)合
現(xiàn)存最早的莫臥兒式建筑
胡馬雍陵是印度現(xiàn)存最早的莫臥兒式建筑,巧妙地融合了伊斯蘭建筑和印度教建筑的風格,開創(chuàng)了伊斯蘭建筑史上的一代新風。這組建筑群規(guī)模宏大,布局完整。整個陵園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四周環(huán)繞著長約2千米的紅砂石圍墻。陵園內(nèi)景色優(yōu)美,棕櫚、絲柏縱橫成行,芳草如茵,噴泉四濺,實際上是一個布局講究的大花園。胡馬雍和皇后的石棺安放在寢宮正中,兩側(cè)宮室放著莫臥兒王朝5個帝王的石棺。
陵園大門用灰石建造,是一個八角形的樓閣式建筑,表面用大理石和紅砂石的碎塊,鑲嵌成一幅幅絢麗的圖案。陵園正中是其主體建筑——高約24米的正方形陵墓,它聳立在47.5米見方的高大石臺上。陵體四周有4座大門,門楣上方呈圓弧形,線條柔和;四壁是分上下兩層排列整齊的小拱門,陵墓頂部中央有優(yōu)雅的半球形白色大理石圓頂。這種圓頂?shù)脑O(shè)計及其修建的方法特別引人入勝,在印度建筑中,至少在其完美的形式中,雙層圓頂?shù)娘@著優(yōu)點初次體現(xiàn)出來,這是一種在西亞相當長時期以來所施行的圓頂建筑形式,它在胡馬雍陵墓中的應用,證明這座陵墓的建筑者曾參與波斯的建筑實踐。這種圓頂是由兩個單獨的拱頂組成的,一個在上,一個在下,上下之間留有間隙;外層拱頂支撐著白色大理石外殼,內(nèi)層則形成覆蓋下面墓室的穹窿。外層拱頂中央豎立著一座黃色的金屬小尖塔,光芒四射。寢宮內(nèi)部呈放射狀,通向兩側(cè)高22米的八角形宮室,宮室上面各有兩個圓頂八角形的涼亭,為中央的大圓頂作陪襯,宮室兩面是翼房和游廊。從紅砂石精細的鏤花、花園式的內(nèi)景到四周墻壁上的拱型大門,這一切構(gòu)成典型的莫臥兒風格,據(jù)說著名的泰姬陵就是仿照胡馬雍墓建造的。不管這種說法是否屬實,人們確實很容易看出二者風格上的師承關(guān)系。
陵園內(nèi)景色優(yōu)美,棕櫚、絲柏縱橫成行,芳草如茵,噴泉四濺
通常人們認為胡馬雍墓受波斯藝術(shù)的影響,不過其底層平面圖是印度的風格,它的外表大量使用白色大理石也是印度的風格,而沒有波斯建筑師所慣用的彩色磚裝飾。整個陵墓給人一種威嚴、宏偉而又端莊明麗的感覺,一掃過于伊斯蘭陵墓灰暗、陰森的風格。顯然,它和整個莫臥兒時期的建筑一樣,是伊斯蘭教建筑的簡樸和印度教建筑的繁華的巧妙融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