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扶起摔倒老人 傳統(tǒng)美德誰來繼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國古訓。給老人讓座、幫老人拿重物、攙扶老人過馬路……本應是公眾的普遍行動,如今卻成為社會上的“奢侈現(xiàn)象”,這或許既與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下理性計算多于道德考量有關,也與公民禮法教育的缺失有關,更與整個社會風尚的樹立以及相關法律的完善息息相關。
要不要去扶摔倒在地的老人,一度讓中國人很糾結(jié)。同樣是老人摔倒,卻與老奶奶的情況截然相反的例子發(fā)生在兩年前。2009年10月21日,天津車主許云鶴沿天津市紅橋區(qū)紅旗路行駛,遇到正在紅旗路上由西向東跨越中心護欄的老人王秀芝倒地受傷,許云鶴稱是下車攙扶王秀芝,而王秀芝稱她是被許云鶴撞倒的,今年6月16日,一審法院判決許云鶴賠償王秀芝10萬余元。
像上面的例子還有多少人肯去幫忙,基本都寧愿充當看客也不愿意攙扶和報警救人;可見,人們的心理十分寒冷。如果人與人之間如此冷若冰霜,社會公德和個人道德又怎能不繼續(xù)滑坡?如果面對他人如此冷漠,那么,如果摔倒在地的不是他人,而是我們自己,那又該怎么辦?我們會不會不指責他人毫無社會道德良知?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心胸狹隘,往往只能看到眼前利益,卻看不到更遠的未來。所以,在現(xiàn)實中,一旦發(fā)生突發(fā)事件,圍在周圍的大多是看客,而不是出手相助的人好心人。
崇尚道德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每一個時期都有很多感人的好人好事涌現(xiàn),比如徒手接住從10樓墜落女嬰自己身負重傷的“最美媽媽”吳菊萍、節(jié)衣縮食30年捐助20余萬元供2萬學生讀書的老人蔣國珍等。
“中國社會既要大力宣傳這些典型的好人好事,但更要確立一些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線’,讓更多人能從‘攙扶老人’這些身邊小事做起,讓尊重他人的基本權利成為社會普遍共識和行動。”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盧鳳說。
如果我們想獲得老來受尊重的精神特權,就要從小做起,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就要時刻遵循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就要用言傳身教的方式,把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繼承和發(fā)揚光大。只有人人積極主動地承擔社會責任與義務,老人摔倒才不會遭遇沒人敢扶的悲劇。
【啟示與思考】
城管在網(wǎng)絡上已經(jīng)消失了一段時間,似乎平靜了許多,可今兒卻又卷土重來,成了網(wǎng)友的“話柄”,但是這次卻截然相反。四川老人倒地,行人怕攤上事,紛紛避讓,但是巡邏城管走上前扶起了老人,弘揚了社會正能量,這樣的城管值得我們點贊。
說起城管我們總是會聯(lián)想到城管與商販街頭對跪、城管打人、城管欺負百姓、城管是臨時工等新聞,確實新聞也曝光了很多關于城管的負面新聞,提起城管老百姓總會不寒而栗,心里充滿怨恨和憤怒。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或著說大家只是對城管“管中規(guī)豹”,“三人成虎”看到的只是不好,與事實有些偏頗,可以理解,但是我們不能“一棍子打死”更需要一些理解與包容。作為城管自身還需繼續(xù)嚴格要求自己,心系百姓,任勞任怨,做到嚴以修身、嚴以用權,踏實做人、踏實做事,只有這樣百姓才會認可,百姓才會發(fā)自內(nèi)心給城管點贊。
作為市民也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城管的執(zhí)法行為。城管執(zhí)法有效地治理了城市臟亂差等頑疾,對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作出了不小的貢獻。只要遵循“執(zhí)政為民、疏堵并重”的管理原則,城市管理一定會步入法治化、科學化、人性化的軌道。同時也能得到廣大市民的支持和理解,構建和諧的城管與市民的關系!城管主動扶老人,還說如果他們不扶,就更沒人扶了,以城市主人翁的姿態(tài)去管理呵護城市和城市居民,為何不被贊呢!
歡迎繼續(xù)關注經(jīng)典案例。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wǎng)站71.cn,違者必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