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介紹】
八旬老人拾荒20年替人還債
在廣豐區(qū)沙田鎮(zhèn),有一個叫做塢壟村的小小村莊。年輕人總向往著大山外的世界,外出打工似乎成了塢壟村年輕人的一致出路,曾經(jīng)熱鬧的塢壟村如今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留守在村子里。外出打工賺了些錢的村里人,回了村子的第一件事就是蓋新樓。放眼望去,在洋樓林立的新樓中間卻擠著一小棟舊磚圍砌的破房,那便是陳德柱老人的家。
出生于1933年7月25日的陳德柱,今年已是83歲高齡,已至耄耋之年的老人,按理說早該在家頤養(yǎng)天年,可是陳德柱卻仍為了還錢在拉著板車拾荒。曾經(jīng)是80年代首批萬元戶的陳德柱,如今日子怎么會過得如此艱難?
“萬元戶”成破落戶
20多年前陳德柱是一名商人,那時候他在村子里做生意,做人實在又有頭腦,賣斗笠、煙葉、魚苗、菜籽餅……漸漸地生意做大了,陳德柱成了塢壟村首屈一指的“萬元戶”。由于他做人實在,加之有一定的家底,村里的鄉(xiāng)親們,有困難的時候都來找他幫忙,沒錢的時候陳德柱也會幫襯著鄉(xiāng)親們,“能借就借點(diǎn)給他們,大家都不容易。”陳德柱說他當(dāng)時是抱著這樣的心態(tài)借錢給村里鄉(xiāng)親們的。“有他擔(dān)保就跟放在銀行似的。”有不少鄉(xiāng)里鄉(xiāng)親找陳德柱做借錢擔(dān)保人。
但令陳德柱沒想到的是,他以誠信待人,別人卻陷他于不義!不少由他牽頭借錢的人借完錢后竟然相繼遠(yuǎn)走他鄉(xiāng),翻臉不認(rèn)賬,而陳德柱作為借錢的擔(dān)保人夾在中間左右為難。痛定思痛,陳德柱決定由他自己來償還總共20多萬元的債務(wù)!他將原本分給6個兒女的四套房子賣了三套,一共籌得了10萬左右還給了債主,而這剩下的10萬元的債務(wù)該怎么辦呢?
拾荒還債20年,曾三年舍不得買豆腐吃
目不識丁的陳德柱為了追債,曾經(jīng)只身一人跑到上海去找欠錢的人,但到了上海才發(fā)現(xiàn),上海天大地大根本沒有可能找到人。一籌莫展的陳德柱徘徊在上海街頭,卻無意間發(fā)現(xiàn)許多老漢在街頭拾荒。他轉(zhuǎn)念一想,50多歲的自己并沒有什么別的本事,或許拾荒也能賺點(diǎn)錢早日還清債務(wù)。陳德柱自己也不曾想到,這一拾荒便拾了20多年。
拾荒賺的一點(diǎn)錢全部都還給債主了,過去連續(xù)三年,陳德柱一家大過年的竟然連塊豆腐都舍不得買來吃。鄰里鄉(xiāng)親看見他們家實在可憐,拉他們到自家來過年。連續(xù)三年大年三十不曾舍得買塊豆腐吃是什么樣的概念??!走進(jìn)陳老漢的家中,就算是陌生人也難免覺得心酸——家里唯一的電器,是電燈。家中廢棄的冰柜是鄰居拿給他當(dāng)桌子用的。
不還完債 心里不安
在幾年前的一次拾荒途中,災(zāi)難再一次降臨在陳德柱的身上,意外使得板車壓在他的雙膝上,膝蓋骨被壓裂開。手術(shù)之后陳德柱的膝蓋里多了兩根鋼釘。他并沒有選擇將鋼釘取出來,因為取出來又要花2500元錢,這對于他這樣一個家庭來說,真的難以承受。腿不靈便之后,陳德柱就只能在家種種高粱和地瓜?,F(xiàn)在種田并沒有什么太好的收入,種一年收成也就600元的樣子。陳德柱的老伴祝美娟每天都得吃藥,心臟病和高血壓使得這位老婦的臉色并不好看。她定神兒看了一會在和記者交談的老伴兒,別過臉來說:“他就是死心眼兒,別人都說不用他還了,他說不還干凈他的心不安!”“老話說欠了別人的不還,下輩子會變豬變狗。別人辛苦錢也不容易,一定要還!”變豬變狗可能是一句戲言,但在這古老的村莊里,一句“心安”對于上了年歲的老人家來說,便是承諾。
可能你會好奇,四個兒子、兩個女兒,這么多孩子怎么就舍得老父親一把年紀(jì)了還在外拾荒,不肯幫一把呢?陳德柱的三兒子陳振榮說:“我們何嘗不想幫他呢?這些年我們外出打工,也在努力攢錢。原本是想在老父親80歲生日的時候幾個子女替他把錢給還干凈了,但是父親執(zhí)意不肯,一定要自己來還。”陳德柱對于幾個孩子心中除了歉意就是愧疚,他常常覺得是因為自己,幾個孩子才過得那么苦,自己攬下的債不能再苦了孩子。“小時候我常對孩子們說,天塌下來沒關(guān)系,爹的肩膀能扛得住。”陳老漢低著頭,像在笑,可眼里又泛著淚光。陳德柱的四個兒子,最大的49歲,最小的38歲,但這38歲的兒子至今仍未娶妻。說到小兒子沒有婚配,陳德柱呆呆地望著鄰居家的鴨群,久久沒有說話。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