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照才在備課。資料圖片
這是熊照才第一次來北京。從他任教的上弄小學出發(fā),經過一個多小時凹凸不平的砂石路,才能到達位于中越邊境線上的董干鎮(zhèn);從董干鎮(zhèn)經過三個多小時迂回曲折的盤山路,才能到達麻栗坡縣城;然后再乘車兩個小時,才能到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從文山州飛到昆明,再轉機飛到北京。熊照才來一次北京不容易,他說:“這是我第一次來到偉大的首都,非常興奮,我要看看天安門,看看長城,回去講給我的學生聽。”
31年默默堅守
熊照才1960年出生,1984年被聘為代課教師,1999年成為公辦教師。31年,從青絲到白發(fā),他扎根在少數民族邊境,堅守在條件最艱苦的學校,守護著他最愛的孩子們。守望邊境,傳播文化,回首自己31年來的教育生涯,熊照才欣慰地說:“這么多年,沒有一個村民說我是不合格的老師。”想到學校里那幫淳樸可愛的孩子,熊照才滿足地說:“我喜歡和娃娃們在一起,很快樂,很享受。”
從2003年到上弄小學擔任老師以來,熊照才一直沒有離開過。上弄小學招生范圍覆蓋5個苗族村,隔年招生,分4個年級,一個年級約有五六十人。從一個人支撐起一個學校,到現(xiàn)在兩個老師一起分擔教學任務;從搖搖欲墜的土坯房,到現(xiàn)在全村最好最美的房舍;從每天帶著硬邦邦的剩飯,到現(xiàn)在每個孩子每天3元的營養(yǎng)補助……這一幕幕的變化,熊照才既是國家政策扶持的受益者,更是少數民族地區(qū)鄉(xiāng)村教育進步的見證人。
熊照才以自己不平凡的堅守,詮釋著一個少數民族鄉(xiāng)村教師的職責,一個教書育人楷模的形象。自10多年前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以來,他穿越在一座座貧瘠的石山里,奔走于一個個封閉的村寨中,深入到一戶戶學生的家里,苦口婆心,只為了能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為了取得信任,提高家長送子女入學的積極性,他常年堅持宣傳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僅擺事實,講道理,還設身處地,動之以情。如今,上弄小學片區(qū)學生鞏固率連續(xù)多年保持100%。提起這樣的成績,熊照才滿臉自豪:“在我這里,沒有一個孩子中途輟學!”
從教31年,熊照才先后被評為縣、省、國家級優(yōu)秀教師,但他始終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小學老師。“能在三尺講臺上教書,能得到大家的認可,能得到學生的尊敬,我已經很滿足了。”熊照才說。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