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跑站男”,社會救助需更細化
所謂“跑站”,是指社會上某些人以長期跑救助站騙取救濟為生甚至發(fā)財的現象。甚至,“跑站者也有QQ群,交流哪個救助站吃得好、住得好,好要錢”。一邊是很多人不愿意滯留救助站,一邊是“跑站”現象暗流涌動,兩相比較,更覺社會救助工作之不易。
就在前不久,記者通過深入調研,也讓我們看到一些碎片化報道所不能展現的社會救助問題的另一面:社會救助就像醫(yī)療行業(yè)一樣,有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但更多的是一個亟待面對和化解的社會性困局。而打破這一困局,需要公眾和體制雙重的“理解”。
首先,公眾需要適當地多關注日常生活中的社會救助。就像不能通過醫(yī)療糾紛認識醫(yī)院一樣,我們也不能從極端事件中看待救助站。救助站確實是社會底層人員的庇護所,但社會救助站除了這些溫情的一面,也有各種各樣的“跑站”人員,“有些求助者,我們給他買了火車票,他馬上就到火車站退票換錢。還有的求助者,到了救助站,不給錢就不走”。而這里的工作人員也必須“經常直面精神病人、危重病人、艾滋病人、被家庭遺棄的兒童等”。對于救助站存在的一些具體問題,指責其過失固然容易,但要做出理性客觀的判斷,恐怕并不輕松。畢竟,社會救助還是一份需要情懷投入的工作,但情懷并不意味著完全出于同情心做事,照章辦事才是對所有人最公平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打破社會救助困局,需要整個政府體制通過理順關系來化解矛盾。從社會管理的角度來看,當前對于社會救助,公眾有不滿,工作人員也有無奈,背后最深層次的原因還是管理體制有死結。社會管理既要堵住“跑站”的漏洞,讓救助資源真正流向需要者那里,還要避免規(guī)章的盲區(qū),防止出現一線工作人員看到類似流浪乞討、精神疾病人員等被救助者,卻無法有效實施救助的情況,畢竟,他們個人沒有足夠的能力為自己的同情心買單。
處在社會轉型期,我們將會越來越多地面對一面是不斷出現的社會問題,另一面是解決社會問題者自身又不斷出現問題的情況,打破社會救助的困局也是這樣。它需要我們理解社會問題的復雜一面,也需要政府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社會問題的科學化解之道,理順自身管理體制。
“跑站男”更需要心靈救助
我國的救助資源是有限的,若是放任謝某這樣的“跑站男”到處求助,就會浪費有限的資源,導致一些急需救助的人得不到救助。一個四肢健全的年輕人,卻一直依靠救助為生,謝某的內心顯然缺乏起碼的自尊與自愛。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表明,人類需求象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而在眾多的需求當中,尊重需求的作用格外重要。眾所周知,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wěn)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馬斯洛認為,尊重需求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和價值。但從謝某的表現不難看出,他的“尊重需求”完全處于一種沉睡狀態(tài),他根本不在乎外界對他的看法,鄙夷也好,嘲笑也罷,全都無所謂,只要能夠向救助站要到錢就行了。
最近一段時間,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紐約的街頭,當理發(fā)師義務為一個流浪者理完發(fā)后,流浪者對著鏡子凝視很久,然后抬頭問理發(fā)師:“你知道哪兒在招工嗎?我想找一份工作。”看吧,只要喚醒流浪者心中的自尊與自信,他們就會萌生出改變命運的愿望。受到觸動,流浪漢的內心會改變,謝某呢?未嘗不會改變。
可見,救助站不妨與一些心理救助機構合作,向謝某這樣的“跑站男”提供專門的心靈救助服務,激發(fā)他們的自尊與自信,讓他們最終自立起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